國際時事: 幸災樂禍心理學 從安倍晉三遇刺身亡說起

2022年8月    

余創豪

今年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奈良市遇刺身亡,不少大陸網民在互聯網上表達出興高采烈的心情,例如在貼文上說:「普天同慶」、「請南京的朋友向先烈報告好消息」……中國人對此事的心情,自有其歷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以殘酷手段蹂躪中國百姓,很多人記憶猶新,何況安倍晉三今年4月參拜靖國神社,有崇尚軍國主義之嫌,無對侵略悔過之意,令中、韓兩國皆表示不滿!

然而,這並不是個別孤立的事件,2022年俄烏戰爭、2020年新冠肺炎在美日擴散、2011年日本九級大地震、2001年「911」恐怖襲擊……這本是天災人禍,理應伸出同情之手,但有些國家及民眾,卻表達出冷嘲熱諷、眉飛色舞、幸災樂禍的態度。就拿COVID-19來說吧!疫症波及全球,所有國家無一倖免,自己的國家也死很多人,又何必落井下石,在別人的傷口上灑鹽呢?「恨能挑起爭端,愛能遮掩一切過錯。」大家攜手抗疫、互助互愛,豈不更美好!

筆者從事研究哲學和心理學,我想指出:以上並不是某些國家及民眾獨有的現象,其實,幸災樂禍是普遍的人類劣根性,相信「權力意志」的德國哲學家尼采曾經說:人類大部分快樂,是建築在別人痛苦身上的。相信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見過將自己快樂建築在別人痛苦身上的人,很多人喜歡嘲笑人家的問題或缺憾。例如肥胖、口吃……對方越是覺得難堪,他們便越高興。這種自然傾向,原本應該通過教化去修正,但不幸的是,洗腦教育、政治宣傳,卻將這種劣根性推向極致。

心理學家從「社會比較理論」去解釋幸災樂禍的心理,人通過比較去建立自我形象,而比較的對象是與自己相似的人(例如年齡、性別、學歷)。同樣道理,國家民族亦會通過和自己實力接近的國家民族比較。在比較之下,當感到自己不如人而導致自我形象受損的時候,便會產生妒忌心,這時候有三種選擇:放棄比較、急起直追、或者期望別人失敗。社會心理學家的實驗顯示,人們傾向於第三種選擇,那就是樂於見到比自己更加成功的人遭遇挫敗。當民族自信心、民族尊嚴受到挑戰時,人們亦會作出同樣反應。

不幸的是,商界利用了這種人性弱點圖利,例如真人秀節目(Reality TV show)、八卦新聞(Tabloid)……前者,電視節目將主角在真實生活中的尷尬場面,鉅細無遺地顯露出來;而後者則揭露明星、藝員、歌星、名人的醜聞或者傷痕,觀眾和讀者見到名成利就的人也不外如是,因此而修補了自尊。

同樣,政客藉滿足民族尊嚴和挑起排外情緒,來令人民感覺良好,從而維持內部政治穩定。在發動「911」恐怖襲擊的19個劫機者中,有15人來自沙特阿拉伯。到底是否因為美國壓迫沙特阿拉伯,而激起他們誓死反抗呢?事實上,美國曾經幫助賓拉登對抗入侵阿富汗的蘇聯軍隊,在波斯灣戰爭中美軍保護了沙地阿拉伯,並且擊退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沙特阿拉伯的華哈比教派,一直宣揚仇恨以色列、仇恨美國、仇恨不信者的教育。

「911」事件後,美國廣播公司到巴基斯坦一間教導華哈比教義的學校採訪,當中一名十二歲的男童聲稱,他長大後的志願是殺死美國人,而那位記者是該名男童第一個遇見的美國人。通過洗腦式的仇恨教育,人可以仇恨素昧平生的人、仇恨抽象的概念!

最後我提出一套1992年台灣拍攝的抗戰電影《黃金稻田》來作為總結,這齣電影的主旨是批判大和民族的軍國主義。片中有如下兩句精警的對白:「不要相信武士道!這是民族自卑感而化成變態的民族自大狂!」也許這是放諸四海而皆準。

2022年8月內容

8月pdf : 8月pdf

專題 : (社論) 哪裡才有永恆的幸福?幸福的哲學思考你幸福嗎? 海邊拾掇年輕一代的人生觀和幸福感用一句話描述你對幸福的看法成功與失敗

社區迴響 : 從安倍遇刺說起世事多難料 處變而不驚

天倫樂: 輔導孩子的竅門

生命線 : 幸福的追尋以利戶向約伯發怒

智慧之窗: 喜樂人生秘笈

昆士蘭專頁: 宣道會週末擺攤彰顯「愛神愛人」主題關愛互助 支持義賣疫情感染率居高不下 昆州三針率全國最低

墨爾本專頁: 移民墨爾本之喜與憂記住•戴上口罩!

生命的旋律: 繞行人生一名商人、牧師、作家的自述

佳美腳蹤: 懷念敬愛的陳師母

藍山集: 我的時間不是我的看雕像有感

談文說藝: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幸福」在敲門!如果地球毀滅 都不能改變人類──評電影《不要抬頭》──

健康寶庫: 茼蒿的營養與功效

美味人生: 烤大羊腿

國際時事 : 幸災樂禍心理學 從安倍晉三遇刺身亡說起

教會消息 : 教會消息

生活資訊 : 早期幼兒教育 培養禮貌自信的孩子社區簡訊

愛心匯點 : 幼年常遭母毒打 暴力傾向已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