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窗: (科學與信仰) 電子的故事

2014年2月
文/黃小石

如果說「希格斯玻色子」是人類到現在為止最新發現的 「基本粒子」,那麼電子則是科學家最早發現的基本粒子。

◎性質與由來

電子到處都是,每個水分子中便有10個電子,所以一小杯 水中就有1億億億個電子!而且所有的電子都有完全一樣的 質量,帶有完全一樣多的電荷。當兩個電子靠近,便不能分 辨它們。

電子是穩定的粒子,但人類直到一百多年前的1897年,才 在英國劍橋的一座小實驗室裡,由一、兩個人發現它的存 在。電子不同於原子核中的質子和中子,質子與中子由其他 粒子組成,而電子卻是不能分割的物質單元。按字義來說, 它才應當被稱為「原子」才對。

電子既是人看不見、極微小的物質,那麼我們又怎麼知道 它真的存在?雖然無數電器用品都已見證它的存在,但要 確切地證明並認識它的本質,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電磁現象

電子既然不能直接觀察而得,便只能從其所產生的效應 來推想其存在。電子會產生電場,電流能產生磁場,這稱為 電磁現象。

電磁現象是人類早就有所聞的事。比方說,中國東漢時期 的科學家王充,在《論衡》中便有「頓牟掇芥、磁石引針」的 說法。頓牟就是琥珀,「頓牟掇芥」是指以皮摩擦琥珀,便 能拾起草芥之類的小東西。

古希臘人也知道這一現象,所以「電(Ele ctricity)」這個 字便出於琥珀的希臘文「ήλεκτρον(ēlektron)」。18世 紀,美國的富蘭克林以雷雨中的風箏實驗,發現閃電也與 「電」有關。

但是我們怎麽知道這種電是個「子」?

◎真空與陰極管

1650年,名叫格里克的德國馬德堡市市長,發明了真空 泵,可將密封空間裡的空氣抽出來;他把一對銅製半球中的 空氣抽空,結果這兩個中間含著真空的半球,被大氣壓緊緊 壓住,用兩組各15匹馬的馬隊也不能把它們拉開。這便是著 名的馬德堡半球。

200年後,人類科學的進展卻與真空大有關聯。1870年,英 國化學家克魯克斯在密封的玻璃管內裝入電極,再將其中 的空氣抽出,即現在所稱的「陰極管」;1835年,英國物理學 家法拉第已知電流可以通過真空管產生螢光,這便是「陰 極線」。

◎電子的發現

英國物理學家約瑟夫‧湯姆森,1897年藉「陰極管」實驗, 首先發現「陰極線」是由帶負電的粒子組成,並藉著磁場 效應測量出粒子電荷與質量的比例,湯姆森稱這粒子為「電 子」。

1909年,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密立根,做了著名的「油滴 實驗」,巧妙地藉著重力與電力的平衡,測量出電子所帶的 電荷約為1.6×10-19庫侖。從電荷與質量的比例,我們可以 導出電子的質量約為9.1×10-31公斤,比原子核中的質子輕 1830倍。

雖然電子被稱為「基本粒子」,但後來卻發現它又是一種 地道的波動。物質粒子要是在一個地方,便不能同時又在另 一地方,但波動必然得散佈在廣大的地方。這源於法國物理 學家路易‧德布羅意提出的電子波動說。他認為,愛因斯坦 既能以光波是種「粒子」來解釋光電效應,那麼物質粒子也 可看為一種波動。

1927年,英國物理學家約瑟夫‧湯姆森的兒子喬治‧湯 姆森用金屬薄膜,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物理學家柯林頓‧ 戴維森和雷斯特‧革末用鎳晶體,分別將電子波干擾現象 (Interference Phenomena)顯示於偵測屏幕,證明電子惟有 波動才具有的干擾效應。

◎電子有多大?

我們知道原子核約有10-13公分大小,而電子又比原子核 小得多。有些物理學家甚至認為,電子是沒有大小的「質 點」,即使用現代最高明的測量方法,頂多只能說電子的半 徑小於1萬億億公分,這已小得不能再小了。

電子若是沒有大小,那麼它的電是怎麼分佈的?其角動 量、自轉、磁矩等性質又是什麼意思?它們是哪裡來的? 雖然我們認識電子已有一百多年,但它似乎比我們剛發 現它的時候更神秘了。赫胥黎說得好:「科學什麼都沒有解 釋,我們知道得愈多,這世界便變得愈荒唐,四周的黑暗也 變得愈深沉了。」

這還只不過是電子故事的開始,它告訴我們:人的智慧十 分有限,惟有帶著敬畏的心,才可稍微窺見上帝的造物奇 觀。

其他智慧之窗文章

(科學與信仰) 電子的故事
(偉人小傳) 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

2014年2月內容

專題社區迴響天倫樂親子樂生命線智慧之窗佳美腳蹤教會消息生命的旋律藍山集世界遊蹤健康寶鑒美味人生繽紛世界小說精華國際時事生活資訊愛心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