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山集: 最快樂的人

2015年12月
文/黃小石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道德觀以喜樂為最高的「善」。換句話說,他認為人類生命追尋的目標就是喜樂。法國天才物理學家巴斯卡(Blaisel Pascal)在他的《雜思集》中,也認為「快樂」是人類一切行動的至終目的。

◎何以人間喜樂少

人自然而然地追尋喜樂,但是何以人間喜樂這麼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這似乎是世人的經驗。怎麼「人人追尋」的好東西卻這麼少有?到底是因苦難太多令喜樂失色,還是因喜樂太少而凸顯苦難?

「喜樂」是人對環境的自然反應嗎?為什麼在同樣境況中的人,有的愁苦,有的喜樂?為什麼在大患難中,仍然有人能喜樂?喜樂若不能被環境決定,它是超自然的嗎?人怎麼才能得到喜樂呢?

人本能地追尋喜樂,卻自然而然地變成追逐金錢。密西根大學曾經作過一個全國性調查,問到如何改善生活品質時,最普遍的回答就是「有更多的錢」;康乃爾大學Gilovich教授指出,他們的數據與其他研究結果類似:人類獲得經驗遠比獲得物質更為快樂,愈是著重物質的人愈是不快樂。這印證了耶穌所說的:「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

美國人從1973年到2003年這30年間,平均國民收入增加了兩倍,而人均「快樂指數」卻沒有什麼改變。不只美國人如此,全世界的人都如此。最近在霍普金斯大學遇見一位從北京來的社會學學者,據他的研究,中國農村的平均「快樂指數」遠比城市居民為高;而那些在城市工作的「農民工人」,收入固然增加了,但喜樂指數卻降低了。

這些研究都指出一個基本事實:一個只會「向錢看」的社會,也是一個比較不快樂的社會。錢雖可買來許多東西,但正如38歲就自殺的億萬富婆克里斯蒂娜‧奧納西斯曾經說過的:「錢財不能買快樂,我們的家族就是最好的證明。」

◎喜樂是上帝的禮物

現代人看重「權利」,「自由」是一種天賦權利,人卻不為擁有自由而高興,因為覺得這是自己本該擁有的,所以一個人的權利愈多,能讓他高興的事相對就愈少。美國心理學會前會長賽理格曼,在2003年出版的《真實的喜樂》一書中建議,每晚睡前花數分鐘寫下當天三件值得感恩的事,一個星期後就有成果。

加州大學的易曼斯教授也是這方面的專家,所著的《謝謝》和《感激有功效》都說明,感恩能帶來喜樂、健康、盼望等諸多的好處。據他研究,一個常常感恩的人,喜樂指數可增加25%;若能每天寫「感恩日記」,只用三個星期就可見效。

許多人生命中缺乏喜樂,也許是得了「感恩不足症」。當然,感恩是有對象的,一個人在喜樂的時候沒有一個感恩對象,是何等地美中不足!《聖經》以「喜樂」為上帝賜給人類超自然的禮物,稱之為「聖靈的果子」,這種喜樂能夠勝過環境。

我們多以患難為喜樂的反義詞,但保羅說:「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我們所處的環境,不是隨機偶然的,而是上帝因為愛我們而刻意安排的,為要使我們在經歷患難時更經歷祂的愛。

故此,歷代聖徒都在患難中有喜樂。保羅、西拉在腓立比的監獄中,夜間唱歌讚美上帝:「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為可喜樂的。」舊約《聖經》中,約伯在大患難中說:「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

◎耶和華是我的喜樂

按《說文》的意思,「喜,樂也,不言而悅也」;「悅」是豎心旁加「兌」,「兌」就是說的意思,所以喜樂的本義是「能夠在一起談心」的喜悅。這倒切實地說出了認識上帝的人心中的感受:從上帝而來的喜樂,能勝過一切環境。

真實的喜樂既不在環境裡,那麼改善環境就不是喜樂之道。喜樂是屬於耶和華的,詩人說:「在祢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祢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其實上帝就是人類喜樂的源頭,所以先知哈巴谷在大難快要臨到,巴比倫人將要犯境毀滅猶大之前禱告說:「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上帝喜樂。」(《聖經‧哈巴谷書》三章17-18節)感恩帶來喜樂,一如法國文豪雨果所說:「若是一個人知道他是深刻蒙愛的對象,他就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其他藍山集文章

最快樂的人
牆角的灰塵
萬王之王萬主之主
第二里路
(播音人語) 訪問點滴
(護士手記) 真神賜平安
我的少女時代

2015年12月內容

專題天倫樂親子樂生命線智慧之窗佳美腳蹤生命的旋律藍山集健康寶庫美味人生繽紛世界小說精華國際時事生活資訊愛心匯點社區迴響世界遊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