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社論) 如何正確看置業

2017年9月
李智峰牧師

善用資源

澳洲房地產價格不斷攀升,已經超過一般人的購買能力。這一代年輕人,想要安居樂業,變得越來越難。就算是工作人士,收入不差,但平時消費高,存不到首期付款,也無法置業。因此社會上有一種流行的認知:若沒有父母幫忙付首期,就休想置業。聽起來似乎很絕望。但我也見到不少的例子,就是有些人雖然沒有父母的幫忙,也能購買物業。有一位年輕人收入不高,但他很節儉,儲足了首期資金,買了一間便宜的樓房。所以問題是你怎樣有計劃地使用你的收入及手上的資源。

作為基督徒,我們相信神(上帝)必會供應,我們不必為明天憂慮,若真沒能力買樓置業,也不用氣餒。沒有自置房產,一樣可以活得快樂,就如保羅所說:「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書》四章12-13節)。

糾正觀念

問題在於,今天有很多人,不是真的沒能力置業,而是不懂得理財,或沒有投資的觀念。很多人誤解了《聖經》所教導的不要貪財、不可借貸的原則,所以不作任何投資,不申請信用卡(Credit Card),不借銀行貸款等。不少朋友強調,要憑信心生活(主必供應嘛)。

這種似是而非的思想,害了不少基督徒家庭。有一個人,原本可以置業,讓自己一家四口有穩定的生活,但就是堅持「信徒不能借貸」,以致失去了樓價可負擔的時機,到現在要時常搬遷(業主收樓自住或出售),使家人活在不穩定的環境及貧窮線下,這能怪上帝不供應、不賜福嗎?問題是自己並沒有作出聰明的投資。

今日的信徒走兩個極端,一個是不將神給我們的金錢好好管理運用,變成又懶又惡的管家;另一個極端是過分的投資,變成了投機。其實我們作為神的兒女,應該是聰明之子,在錢財上,要比普通人更有智慧;神賜給我們錢財,就應該好好運用,投資保值,但絕不可投機炒作。投資與投機有何不同?簡單來說,投機就是不顧自己承擔不來的風險,貿然行動,希望賺快錢,希望發大財。而投資則是計算過風險,是合理的,是自己可以承擔的,按部就班,使神所賜給我們的財富保值甚至增值。

理財原則

合乎《聖經》教導的基督徒理財原則,可以歸納以下三點,我們不妨以之為鏡,照照自己:

1. 理財的動力,是負責任,保管好手上已經有的,是管家的責任(Stewardship Responsibility)。不是要發財。發財要冒虧本的風險,理財是將工作的所得,儘量儲蓄保本,保住儲蓄的購買力(所以要做適當的投資)。理財是對兒女負責,對父母負責,對配偶負責,對社會負責,對自己負責,對神負責。

2. 理財的本質,是規避風險(Risk Avoidance),不是鋌而走險(Not Risk Seeking)。

不同層次的目標,有不同層次的風險;保本、保值、增值、發財。理財是將錢保管好,好好地使用,並且評估了風險,及自己能承擔起那風險後,作出合理的投資。

3. 不要胡亂消費。作為一個忠心、精明的管家,絕不能過度負債。今日很多人的生活習慣是無節制地購物、飲食、旅行、投資(甚至投機)等,沒有好好計算財政能力,就將自己陷入缺乏中。市場上,許多大金額的買賣,都以借貸方式進行。各式各樣的借貸宣傳隨處可見。買樓的借貸、買車的借貸、買傢俬的借貸、信用卡的借貸,再加上電子貸幣如信用卡、易辦事等,只須按一下鍵盤,甚至「嘟」一聲,就能成交,大大節省消費的手續和時間。但實際的金錢卻沒有露眼,容易令人失去消費預算。所以在經濟主義的社會中,要消費不是難事,要還錢才是難事。這種借錢消費的風氣,鼓吹「先用未來錢」,大家應當加以警惕,以避免陷入財務陷阱。

人們一方面貪圖奢侈虛榮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沒有好的財政預算,損壞個人與家庭經濟。若我們能節約消費,管理好自己的財務,多數人其實是有機會置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