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思考: 讀《聖經》學寫作

2018年5月
江河

25年前筆者初讀《聖經》,就覺得《聖經》有語言優美、文字鮮活、敘事流暢、對白精彩等諸多特點,可以從中學到非常優秀的寫作方式。讓我藉著以下經文,與大家逐一分享。

「這事以後,到了猶太人的一個節期,耶穌就上耶路撒冷去。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池子,希伯來話叫作畢士大,旁邊有五個廊子;裡面躺著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在那裡有一個人,病了三十八年。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病了許久,就問他說:『你要痊癒嗎?』病人回答說:『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裡;我正去的時候,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耶穌對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那人立刻痊癒,就拿起褥子來走了。」(《約翰福音》五章1-9節)

語言精煉。筆者曾聽一位朋友談藝術,他說什麼叫藝術,藝術就是把不要的去掉。把一篇文章寫得精準,就得「把不要的去掉」。以上這段經文,不允許添加或減少一個字。

敘事流暢。「這事以後」一句,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這個轉接句,將前面已發生的事和後面即將開始的場景巧妙地銜接起來。緊接著,作者詳細交代了時間——「猶太人的一個節期」;耶穌的行蹤——「上耶路撒冷去」;具體的地點——「靠近羊門有一個池子」和旁邊的「五個廊子」;被耶穌拯救的人——病了38年的一個人。故事的呈現有條不紊。

對白精彩。耶穌問病人:「你要痊癒嗎?」這與上一章耶穌與撒馬利亞婦人對話的開場白明顯不同,耶穌對她說:「請你給我水喝。」由此打開話題。透過對話,使撒馬利亞婦人認識到耶穌就是她所等候的彌賽亞,她的生命瞬間得以扭轉。從這些對白,可見耶穌明白每個人的光景。這位病了38年的癱子,將自己不能痊癒的原因,歸咎於「水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裡;我正去的時候,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反映出世上陷在困境中的人,往往只抱怨別人,很少人會反省自己的過失,但耶穌沒有責備他,只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正應了祂自己所說的:祂來到世上,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

文字鮮活。那位病人聽到耶穌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他「立刻痊癒,就拿起褥子來走了」。「立刻」表明時間之快,「痊癒」說明這人的狀況,他已經康復了。「拿起褥子」和「走了」描述他的連串動作,這些都是文字鮮活的最佳例子。
當然《聖經》的豐富性遠不止這些。對一個寫作人而言,《聖經》既是我們屬靈的糧食,也應該是我們寫作上的最好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