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山集: 珍貴的情誼 記余也魯教授與葛培理牧師 的相知與相交

2018年5月
余文平

余也魯教授與葛培理牧師的交往可追溯自上世紀60年代。那時先父余也魯先生(海天書樓的創辦人),尚在美國史丹福大學隨傳播學泰斗宣偉伯博士(Dr. Wilbur Schramm)學習傳理學。據母親憶述,他原定要留美三年完成學業,但不到一年便學成歸來。

初次見面
在美進修期間,他收到了桑安柱牧師的來函通知,葛培理佈道團屬下的定期刊物《Decision》(《抉擇》)要出版中文版,正尋覓主編人選,桑牧師極力舉薦他,而且獲對方同意了,希望見見面。不到三天,父親收到了寄來的邀請函及機票。雖然當時父親尚未作決定,但適逢復活節假期,故仍按期登機赴約。當天是星期六,不足半天的旅程,已到達了明尼蘇達州明尼艾波尼斯市的葛培理佈道團總部——一座四層高的樓房,他受到熱烈的歡迎及充滿溫情的接待。
兩天後,父親在此樓房與葛培理牧師首次會面。父親在他的回憶錄《萬水千山都是詩》中,記下初次與葛牧師會面時的印象:「教人永難忘記的是那笑容,和他說話的直爽。」雖然最後父親還是因為要創辦「傳理學系」,將一門西方的新學科引入東方,沒有答允擔任此職,但自此雙方開始建立了溝通的渠道。其後葛培理佈道團計劃在德國西柏林舉行「世界福音佈道大會」,父親便加入成了籌備會的一員,肩負起香港區籌備工作,因此海天書樓曾翻譯出版《西柏林的呼聲》一書。

兩項事工
父親在西柏林會議期間,亦再有機會與葛牧師見面。
「上主的恩典與預備是人難以測度的。」這是父親此行的深切感受。這次簡短的旅程中,他認識了當時葛培理佈道團隨團攝影師Mr. Russ Busby(父親譯作羅素.巴斯比)。他是葛牧師的私人攝影師,許多葛牧師佈道時的精彩照片、事工推廣和書本照片,都由他的照相機拍下。他在1956年加入葛培理佈道團,此後跟隨葛牧師走遍世界各地,也用照片記錄了葛培理牧師傳奇的一生。與葛牧師見面當天,就是他為父親拍下照片作記錄的。自此,父親與巴斯比先生成為莫逆,他隨佈道團走訪世界各地所拍的美麗照片,許多也成了早年《海天月曆》極受歡迎的曆畫。巴氏曾對父親說:「我的作品除了要色彩明朗,構圖別出心裁外,最重要的是要透過圖片見證基督,並且要傳揚上主的大愛。」
這位用照片記錄了葛培理牧師大半生佈道旅程,也與葛牧師共事了近60年的弟兄,去年11月中旬安息主懷。父親曾對同工覆述向巴斯比先生說的一番話:「葛培理牧師的佈道事工與《海天月曆》的出版事工,透過巴斯比的鏡頭,讓上主的恩典得以彰顯,福音得以廣傳。」

著作與翻譯
說到葛培理牧師的著作,相信許多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信主的基督徒,曾讀過《一千個怎麼辦》及《漫天烽火待黎明》,這些膾炙人口的作品中文版都是由父親余也魯教授親譯,風行一時。《一千個怎麼辦》這本書連街上賣報紙的小攤檔也爭相入貨,受歡迎的程度可見一斑。其後,書樓將此書改成袖珍本形式,方便上班一族放在口袋,至2001年增補了內容後,出版了擴大版,更名為《怎麼辦?》。
父親翻譯《漫天烽火待黎明》時曾發生了一段小插曲。當時我們居住在九龍鑽石山的一個小山坡上,這個小區居住了不少從大陸逃難來的文化、藝術界人物,可說是臥虎藏龍,雖然來自五湖四海,但人情味濃厚。短短十數年間,由荒蕪一片變成了有學校、教堂、百貨店、理髮店和各式食肆的小區。
1967年夏天的一個晚上,父親夜間尚在工作中,我和哥哥早已睡覺了。在一片嘈雜聲中,母親把我倆弄醒,屋外不斷聽到有人大叫「火燭,火燭」,見父母收拾了一些細軟,便急忙帶著睡眼惺怯的我和哥哥,坐上汽車逃離家園。就近天亮的時候,大火終被救熄了。一位民安隊的基督徒朋友來通知我父親,我們的屋子沒有被波及,請快回去看看。回到家園,果然一切安然無恙,但在我家旁的樹木及木屋已被燒毀。
父親在回憶當日的情況時說:「我當晚正在翻譯葛培理的《World Aflame》,而且尚有不多,便可大功告成。火災過後,放在桌上的文稿,除蒙上了一層灰外,絲毫無損。這次經歷讓他領會到『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這一切都是上主的保守與看顧。經歷了一場火災後,舉目望著泛白的黎明天空,即時在稿紙上寫下『漫天烽火待黎明』七個大字,就這樣成了此書的中文譯名。」
隨後,海天書樓又先後翻譯出版了葛培理牧師的《五百個為什麼》、《蹄聲漸近》和《人啊,你往何處去?》,這些都是葛培理牧師傳世之作。

再臨香江
1990年,葛培理牧師再次親臨香江舉行佈道大會,事前父親收到佈道團的通知,葛牧師希望與他會面,並想見見書樓的下一代。父親在佈道會前一晚與葛牧師見了面,他們似乎有談不盡的話題。由於葛牧師的時間十分緊促,翌日在佈道大會期間的空餘時間只得五分鐘,所以他指定相約在當天的後台見面。葛培理牧師個子高大,但見到我們到來,仍從座椅上站起來迎接。
父親贈了一本由他主編,並集合著名華人《聖經》學者和出版專才編製而成的《中文聖經啟導本》,另外還有一幅用中國山東著名絨線綉作成的葛牧師肖像畫給他留念。其中那本《中文聖經啟導本》是首印本的特別版,十分珍貴。其後,我們知道這是葛培理牧師最後一次親臨香港佈道了。據巴斯比告知,那幅葛牧師的絨線綉肖像畫,由葛夫人放在她的老家廳中,讓其他家人也可以觀賞。
2005年7月,書樓再出版了鮑樂基著的《葛培理傳》,當時葛牧師已年近九十高齡,他自2005年六月在紐約佈道大會後退休,便甚少露面。此書正好為他的一生事奉作為記錄與總結。譯者是陳恩明牧師,正是那位為他來港作最後一次佈道大會的傳譯員,會後聽眾均讚他傳譯得極為傳神,他的筆譯也同樣出色。

力量來源
父親曾憶述葛培理牧師對他解說,是什麼力量催促他要設法用新的現代傳媒、人造衛星,同時向30多個地區播送佈道的信息:「因為今天,全世界有百分之六十五的人未曾聽過基督的福音。我們這一代的信徒可說虧欠萬分,沒有努力傳揚。全球仍有三千多種語文與方言,沒有可用的《聖經》,急待翻譯。初期的教會既沒有印刷成書的《聖經》,也沒有神學院,更沒有印刷機、印製品,更不用說收音機、電視、汽車與飛機;可是福音卻能在他們那一代中傳到當日大半已知道的世界中。福音能夠廣傳的秘訣,是他們倚靠聖靈的大能。今天,傳播媒介與傳播方法已發達非凡,而聖靈的大能仍在。我們要倚靠聖靈,不可憑自己的力量。若靠自己,只有失敗。」
雖然父親余也魯教授與葛培理牧師已先後回到天家,但這番話,不單解釋了葛培理牧師一生四處佈道動力的來源,也正好為所有事奉者帶來勉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