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旋律: 陳余靜—夕陽依然璀燦—

2018年8月
阿珊

在87歲的陳余靜女士身上,不僅看到美麗的夕陽暮色、落日餘暉,還散發著璀燦的光芒,而且每一天都在繼續發熱發光——皆因她人生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以認識耶穌、認識自己、常常反省和禱告為最重要的事;從助人自助中找到快樂的途徑。

退休後移民到澳洲
陳余靜女士(以下尊稱陳伯母)出生在1931年「918事變」兵荒馬亂的瀋陽。讀小學時在大連,接受日本奴化教育;高中時,在北平慕貞女中讀書,認識了許多北大、燕京的學生領袖,從他們那兒借來了許多書籍,自己便變成「書迷」、「書癡」了;而她往後的大半生所接觸的工作,都是與文化出版、編輯、校對、排版以至紙張、印刷等事務有關,而她的丈夫陳仲琪也是出版界強人(萬里書店創辦人),在行內備受尊敬。夫婦倆打拼多年後,決定退休移民到澳洲。
提到信耶穌的過程,陳伯母笑說:「那是28年前老遠的事了!1989年秋冬女兒生產,我前去多倫多幫忙,教會的牧者來訪,並留下數冊書籍給我。看了那本《基督教與佛教的比較》之後,使我對基督教有了初步認識;後來又向牧師問了好些有關的問題,最後作了決志禱告、相信耶穌。」只是回到澳洲之後,差不多兩年都沒有再接觸教會,原因是她家住悉尼北郊,附近沒有華人教會;若是去唐人街華人教會,就要坐一個多小時火車,還要步行一段路。感謝神,陳伯母最終找到北區一間剛成立的新教會,並於1991年12月1日在澳洲靈糧堂接受浸禮。

70歲開始繪畫生涯
陳伯母坦承,在60至70歲這十年裡面,只是個「掛名」的基督徒,星期日去教堂聽聽道,沒有參與教會的其他活動,靈命缺乏滋養;《聖經》雖是看了,解經書也略讀了些,但由於她的生命,並沒有真正融入基督的生命中,因而內心漸感空虛苦悶。她不諱言:「退休生活,雖是免去工作的勞苦,但精神上卻常感到沒有人再需要我、沒有了使命感和責任感,老覺得人生沒甚意義,常想找個地方大哭一場。教會有位當家庭醫生的姊妹,注意到我是患了老人憂鬱症,她不但為我配備適合的藥物,並鼓勵我參加一些活動;就這樣,在70歲開始了我的繪畫生涯,至今足有17年了。」
由新南威爾士州搬到昆士蘭州之後,陳伯母就跟一位國畫老師正規學習。她直言:「在香港時完全沒學過畫畫,也不覺得自己有天分,但是很喜歡藝術,那是我的興趣。最初,只在社區的一個繪畫班開始畫水彩畫,然後是素描;每當畫山水、花鳥的時候,整個人就進入那個景緻裡面,也能體驗到神的創造的奇妙。最近四、五年都沒有畫國畫了,現在畫的都是最簡單的水彩和粉彩畫。」今年初,陳伯母跟11位喜歡藝術的基督徒朋友(最大的有九十多歲),以小組名義在藝術館舉行聯合畫展,主題是「夕陽依然璀燦」(The Sun Still Shines)。

用有限生命作主工
其實,在陳伯母依然璀燦的生命裡,不但透出美麗的餘暉,還展現著無比的活力。「除了學畫外,我也參加教會許多活動,特別是查經班、BSF(Bible Study Fellowship)課程,也在聖經學院中文班讀了兩期課程。在真正進入老年時,我再次重讀《聖經》,堅持不斷地閱讀,方才發現那是個大寶藏,每次查考都有新的體驗,有需要時總能從中找到幫助和指引。」陳伯母認為,要做一個有生活見證的基督徒,離不開學習《聖經》、參加事奉、接受牧者的屬靈餵養,從而更加認識耶穌,知道自己的使命,該怎樣用剩餘有限的生命,多為神做工。
幾年前,陳伯母入住一個退休村。她說:「我一向都很獨立,就算兒女不在身邊,也不會覺得沒有安全感,丈夫離世後一直是獨居。剛好在那時候,有幾個志同道合的好姊妹都看上這個退休村,而我也決定在此安老,於是買下一個最大的單位。那個大客廳最為合用,既可招呼朋友、舉行查經小組,又可作繪畫交流,至於我那些汗牛充棟的書籍,亦有了藏身之處。」從那時起,陳伯母下了決心——回應神的召喚去服事不同的群體。

要有健康才能做事
為此,陳伯母每天都十分忙碌。她常說:「要做的事根本做不完。每月有兩次國語查經、一次粵語團契、一次聖餐崇拜,這幾個活動是固定的;感謝神,由於有弟兄姊妹無私地付出,多方面給予協助和支持,讓很多人透過團契生活,互相鼓勵、彼此支援。還有在老人院、退休村的關懷社區工作、探訪長者等服事。」她特別強調關顧長者工作的重要性,因為有些老人除身體有病外,還有情緒的問題,所以十分需要愛心和耐心來做;很多時不只是口頭的關心,更要替他們做點吃的,帶他們參加一些活動等。
「有健康,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是陳伯母的至理名言。她表示,自己的身體很好。打從退休以後,她就開始打太極拳,每天早上的散步堅持了二、三十年,現在她的腿還能走,每天都堅持走路。我們確信,她走的是一條蒙福的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