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山集: 魚類生態學

2019年2月
易多馬

​​​今天陸地或海洋的污染問題,已引起人們對生態學的關注。人們把清理污染、保持環境衛生,或對工業污染的防治,均歸入生態學的範疇。然而,生態學不只是人們所論的環境問題,還涉及到地球上的生物,牠們都不能和其生活的環境分隔,所以研究生態學時,應當充分考慮到生物與環境的互動關係,諸如氣象、地理的因素。
釣魚活動當然也涉及魚類的生態學,在海洋、河流、溪澗與湖泊這些自然生態場所,釣魚者要掌握釣魚的方式或策略,這些和科學、生態學是息息相關的。​以海釣為例,釣魚者先要認識海魚的棲息地,即從生態的角度來了解魚類的棲息之所。這涉及天時(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地理(沙灘、岩礁、河口、人工魚礁、防波堤)、潮水漲退、浪湧和海流等種種因素,對魚類的棲息有莫大的關係。
海洋魚類棲身的場所可分為五大類:一、磯魚:棲身於磯邊的岩礁,或大石塊之間的魚,一般稱為磯魚,是磯釣者的目標。在岩礁或岩根、河口的防波堤、護岸的棄石周圍,因為食餌多而且環境安全,這類魚常常聚集於此。二、沙底魚:棲身於沙底,或沙泥混合海底的魚,是抛投釣的對象。這些魚類利用沙泥的混濁水來獵取食物,牠們守在沙泥底,或潛伏在沙泥裡以守株待兔的方式獵食。然而,也須尋找沙泥底的凹凸不平之處,或岩根突出的地方,才有這類魚聚集。三、迴游魚: 遠洋水域的迴游魚類,隨著季節產卵、育殖下一代,臨近海岸邊,甚至游入河口、內海裡。但因著潮水溫度或潮水流向之異,其範圍及深度也不一樣,隨著季節性的遷移,早午晚的氣溫變化,也會影響其迴游層。四、迴游魚的範圍與深度: 一些魚的迴游範圍很廣,有些魚則狹小。其泳層深度也有上、中、下之分,因此迴游在上層的俗稱上層 (或表層) 魚,迴游在下層的則稱為根魚。五、底著魚: 如小石斑,定居於淺場岩礁或混有沙泥地帶的魚,但會隨著季節性潮溫變化而在淺場與深場之間轉移棲身。
​所以,認識天時、地理和環境,才能知道有什麽魚可釣,這可說是一門魚類的生態學。從魚類的生態,更能見證造物主的智慧和造物的神奇。如《聖經》的《羅馬書》一章20節所說:「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