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迴響: 隔離與獨處

2020年5月   

潘振輝

全球疫戰之猛,影響之廣,澳洲未能幸免。總理卒頒佈家居令:若非工作或購買日常必需品,均要求逗留自家房子,不宜外出,否則重罰。最初國民以為說笑而已,誰知警察真的攔途截查,如有違例,即時發出千元罰單,眾人嘩然,立時曉得事態嚴重,唯有乖乖呆在家中。

以往週末、公眾假期或年假,留在家中休息,無所事事只為選項之一,還有很多其他選擇,例如到商場逛逛,往餐廳酒館與親友聚談,或驅車到沙灘、國家公園運動散心,甚為寫意。然而限聚令一出,上述一切外出的活動,俱受限制,現在只能在記憶及想像中模擬享受。

生活於繁囂都會的城巿人,單單社交隔離(Social Distancing)一詞,帶出的孤獨感,已夠令人不安。聯想到身旁欠缺朋友及熱鬧氣氛,隨即產生無名恐懼。被無形之鎖關在房子裡,「自由」頓失,形同「軟禁」。最糟糕的是,這樣的隔離,不知要持續多久,難免產生抑鬱。

日子難耐,總要找些事情打發。少不了網上遊戲,或收看影視片集,但整天對著視頻,身體發沉,眼睛疲累,頭昏腦脹。以往工作忙碌,家中修補改善小工程,無暇兼顧。如今竟有空閒,趁機翻新家居。據聞自助工程(DIY)五金商店門庭若巿,油漆供不應求。另一方面,從網上短片學習焗麵包弄蛋糕之類,既可消磨時間,亦可一嚐美食,何樂不為,故此超巿麵粉也被一掃而空。

此等消遣無可厚非,但若利用這段時間,清理心靈,更加有益。有人曾說:「獨處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既然如此,就應珍惜光陰,沉澱雜念,安靜思想,三省吾身。也可借鑒閱讀,書寫筆錄,目的是檢視及梳理紊亂思緒,將生命歷程中的大事小節重新疏理,明白自己的反應及處事因由,以便改善提升。同時,藉此意外得來的時空,讓我們細細觀察,慢慢咀嚼,從與大自然關係、社區關係、人際關係、自我認識開始,考量人生最重要是什麼?行事為人,以何為準?用何方法?準則何來?何以「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參《羅馬書》七章18下至19節)還不是基督徒的,實在需要打開心靈,把握與上帝結連的機會;已是基督徒的,明白人性軟弱,言不及行,二者皆需要上帝幫助,因為祂「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以弗所書》二章16節)待疫情過後,以全新的我繼續上路。

可見社交隔離,除了防禦病毒有功外,更提供我們洗滌心靈的良機。西方哲人帕斯卡亦指出:「幾乎我們所有的痛苦都是來自我們不善於在房間裡獨處」。別錯失這次難能可貴的獨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