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時事: 美國國債鬧劇 政府停擺真相

2013年11月  

文/納言

美國國債上限在過去數十年來,一直形同虛設,不但沒有達到立法的目的,債務上限的談判,反而成為美國黨爭的沙場。

債限形同虛設

美國從1917年,已開始設立法例為國債定下上限,目的是控制財務部不能過度發債,但實質作用卻不大。每當國債總發行量貼近上限水平,國會就會開綠燈通過新法案調高上限。自1960年以來,債務上限已經上調79次,幾乎每8個月就上調一次;2001年以來,債務上限已上調11次,其中小布希期間,提高了7次,總共增加$5.37萬億;奧巴馬上一屆的任期內,提高了4次,總共增加$5.08萬億,為史上最高的國債年增幅。

近年因美國政治版圖的撕裂,國債上限一次又一次被利用作為黨爭的武器。2011年可說是國債上限危機趨向白熱化的開始,兩黨因削赤的大方向而爭持不下,共和黨便以拒絕調高上限作為政治籌碼,企圖迫使對方屈服。沒結果的政治鬥爭,在過去兩年不斷發酵,最終在今年10月再次爆發,聯邦政府因得不到撥款而關閉。歷史上聯邦政府曾關門17次(1977-1996),19年裡幾乎平均每年關門一次,最短1天,最長21天。其中1995至1996克林頓時期曾兩次關門,導致數十萬政府僱員被遣散回家「待業」。

黨爭沒完沒了

兩黨經過一輪又一輪的否決和重新投票,最終如大部分人所料,參眾兩院都在死線前一刻通過法案,聯邦政府可以重開,但只暫時延續撥款至明年1月15日,與此同時凍結國債上限至2月7日。這臨時協議,雖然可讓金融市場暫舒一口氣,但基本問題仍然未解決,除非兩黨能在未來數月奇蹟般地達成共識,不然,同一樣的鬧劇只會在2014年頭又再重演。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10月19日發文指出:「阻撓和勒索,對經濟造成的破壞並不是共和黨使政府關門的時候才開始出現的。相反,這是一個一直在持續的過程,最早可以追溯到2010年共和黨奪取眾議院領導權的時候……如果眾議院多數黨沒有做這麼多破壞經濟復蘇的事,美國的失業率會遠低於目前的水平。」

他強調,雖然奧巴馬總統反削減支出的立場不堅定、美聯儲未採取更多行動來支持經濟增長,「但是我們在經濟政策上的錯誤轉向,仍要大部分歸咎於控制眾議院的極端主義者和勒索者。」
沒完沒了的美國兩黨鬥爭,令美國政府的施政效率大大減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國國債危機早已是冰凍千尺了,但關門開門的遊戲還在繼續。

國家最大威脅

這次政府關門16天,衝擊了美國的旅遊業、房地産以及金融服務業等,經濟損失達$240億,第四季度經濟增長率降低約0.6個百分點。美國的國際信譽受到衝擊,惠譽等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將美國的評級列入「負面觀察名單」。

《華爾街日報》與NBC聯合進行的民調顯示,53%的受訪者認為共和黨應該對政府關門負責,31%認為責任應由奧巴馬承擔;70%的受訪者指責國會共和黨議員將政治利益擺在國家利益之上。

一些媒體輿論認為共和黨是這場鬧劇的最大輸家,但是國會共和黨領袖博納(John A. Boehner)卻說:「我們打了一場漂亮仗,只不過沒有贏而已。」對這種以國家經濟安全作代價,以滿足自己的政治訴求的政客,美國媒體驚呼:「這讓我們看到國會才是國家安全最大的威脅,遠比基地組織危險。」

國債危機暴露出美政經體制致命的軟肋。有見及此,開始有人質疑民主是否對一個社會的發展帶來好處。相信無人會認同民主是一個完善的制度,但民主制度一向備受推崇,為人仰慕。美國的國債上限鬧劇,給這種推崇仰慕劃上了一個句號。民主制度出自於人亦建基於人,人心失守,制度焉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