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世界: 悟「道」的老子 無為自化 清靜自正

2013年11月  

文/畢珠

道德經廿五章(上半)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強為之名曰「大」。」
--春秋‧老子--

中國春秋時代,周室衰微,天子的地位,雖名存而實亡。諸侯爭霸、戰禍連年;哀鴻遍野、民不聊生。

「如何治亂世?使天下平。」成了當時社會上最迫切的問題;有識之士紛紛起來,提出修身治國之道,在學術思想上,造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中國人的智慧,由是發揮至沸點;從春秋戰國學術搖籃裡,所產生出來的哲學思想,影響了中國2,700年。當時,在諸子百家皆倡導「有為而治」的時候,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卻力排眾議,主張「無為自化,清靜自正」,他對宇宙的來源、人生的哲理,有很獨特的見解。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他的生平史蹟,最早見《史記》,內容十分簡單,而且有些撲朔迷離。據《史記‧老莊申韓列傳》所載,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即掌管國家史籍、圖書的官。當時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也向他請教有關禮節的問題。

後來老子見周室日漸衰敗,於是辭官而去,當他出關之時,關令尹對他說:「你將要歸隱了,請寫些東西留給我吧。」於是老子寫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從此出關而去,不知所終了。但據很多史家的考究,並莊子的《養生主》所記:「老聃死,秦佚弔之,三號而出。」相信老子最後死於秦國,享年至多不過90多歲,與很多神秘的揣測相去甚遠。

老子的生平,不像很多大人物那樣繽紛燦爛,但他的《道德經》卻影響後世至深。從孔子對他的尊重和關令尹的求書,我們可知老子在當時,已是個很有名的哲學家,他對宇宙來源的精闢見解,現代的科學家也望塵莫及。在《道德經》廿五章裡(見文首),老子認為: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道」先天地而存在,它無聲音,無形體,獨立於萬物之上,而恆久不變,運行於宇宙之間,永不止息,祂是大地的母親(創造者),萬物由祂而生。老子稱「祂」為「道」。用中國的造字法來分釋,「道」是首先運行的意思,也可以說,是現代科學家所指的「第一因(FIRST CAUSE)」。這與《聖經》中「太初有道,道與神(上帝)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萬物都是藉著「祂」造的……」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聖經》更進一步告訴我們,「道」就是獨一的真神。

以上所列,不過是其中很少部分而已,老子學說中談「道」之處,與《聖經》有不少吻合;可見,當時老子曾認真尋「道」,而且有了一些領會。今天的人有《聖經》可看,可清楚地明白真理,「尋找的就尋見」,比老子幸福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