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旋律: 一生相伴‧天路同行 ——鄭智斌牧師、鄭容美怡師母記事

2013年11月 

文/楊鴻鈞

引言:一個被恩典牽引,一個被大愛感動;一個不娶外邦女,一個只嫁傳道人;從年少到如今,倆心相映,一生同行服事神(上帝)。

從8歲說起

那是南越時代,某個禮拜日的西貢街頭,幾位正在玩耍的孩子,被拐角處一片熱鬧的人聲所吸引。他們跑去觀看,一個大姐姐邀請他們去一間禮拜堂。原來那裡正進行禮拜堂擴建的奠基禮。大姐姐給他們講《聖經》故事,領他們唱聖詩,每個孩子(其中包括鄭智斌和他的姐姐)都得到一張精美的金句卡,還有一份糖果。當他們結束那天的遊玩,就期待著下一個禮拜日的來臨,因為那些故事和唱遊節目使他嚮往。從此,他開始參加每禮拜日的聚會。那年,他剛剛8歲,幸好他的行動沒有受到父母的攔阻。

同樣的時代,住在同一個城市,一樣在8歲的年齡,容美怡卻遭遇了人生的大變故——爸爸患腦溢血去世!她家裡有八個兄弟姊妹,她是最小的,也是爸爸最疼愛的。失去爸爸的傷痛,是有爸爸的孩子永遠無法體會的。爸爸生前在一所基督教學校任教,校長讓她免交學費,繼續在學校就讀。

11歲的祈願

如此一晃三年,鄭智斌不曾停止聚會。福音的種子在他心裡,與童年的身量一起生長。在他11歲那年,一位牧師叫計志文,到西貢講道。牧師講他自己的見證,怎樣從一個孤兒被神(上帝)拯救,生命改變,現在出來服事孤兒。牧師的見證令鄭智斌內心深受感動,他一邊聽、一邊哭。當牧師發出呼召:「誰願意奉獻自己,給神使用,將來要當傳道人,請舉手!」他沒有猶疑地舉起手來。由這一刻起,他就認定自己是奉獻給神的人了。

而她,在基督教學校讀書,每天有早會,讀經聽道。幾年下來,已知道不少《聖經》知識。那時她還分不清知識和信仰的區別,不曉得耶穌被釘十架跟她有什麼關係。

她所就讀的學校,學生多數來自比較富有的家庭,每逢學校假期,這些學生就由父母帶著四處旅遊,回到學校就一起交流旅途上的見聞。這時,容美怡就悄悄地走開。她沒有爸爸,能在這裡就讀,是因為校長憐憫她。這時,她多麼渴望自己也有爸爸,在假期的時候,讓爸爸帶著到處玩。

重要的一年

在南越,對一個男生來說,18歲是重要的一年。如果考不上大學,就得入伍當兵,而且服兵役的時間,要從18歲直到43歲。那時南越部隊腐敗黑暗,新兵入伍,若不給長官送禮,就把你送去前線。家人再有你消息時,大概就是開追悼會的通知了。中學統考時,他離錄取線差14分。這樣,他就篤定要去當兵了。不少人會用各種方法,諸如花錢出走、瞞報年齡、自殘之類逃避兵役,但他是基督徒,不想用這些方法。

從6月學期結束,到9月新兵入伍,是一段難過的日子,因為面前的這條路不是自己想要走的,卻別無選擇。感到茫然,內心忐忑不安,是他當時的心境。教會團契中有人提議:「你去讀神學!」原來南越政府有個條例:若有人具備宗教理由,可以申請緩役,即暫時不必入伍,但在國家總動員時仍要披甲上陣。

「讀神學要有呼召」,若沒有神的呼召,只為緩役,這不是他的選擇。有一天,在書架上偶然見到一本《聖經》,封面已磨損。他發現上面有一行字:「《約伯記》廿二章26、27、28節」,是他自己的筆跡。「這幾節經文是什麼呢?」他覺得奇怪。找到那幾節經文:「你就要以全能者為喜樂,向神仰起臉來。你要禱告祂,祂就聽你;你也要還你的願。你定意要做何事,必然給你成就;亮光也必照耀你的路。」其中倍顯突兀的是「還願」兩字,他頓時想起11歲那年的事:立志當傳道人,那是他向神許的願。「你許願不還,不如不許。」他也想起《聖經‧傳道書》裡如此說。

「我這時候去讀神學,別人會怎麼說?」這是他心裡的顧慮。
「你儘管去,別的事我會負責。」他又聽到一個聲音,那是神給他確定的指引。

他開始準備行程。

兩個好印證

神學院不在西貢。那時候陸路危險,他必須坐飛機去。

臨走前,他去和伯伯道別。「智斌,你有什麼需要?」當他從伯伯家出來,剛走到門口,伯伯叫住他。

「我需要一套西裝。」他答道。他聽說神學院院長十分嚴格,要求每一位神學生,都要在眾人面前作見證,講述「為什麼要讀神學?」為莊重其事,講見證時必須穿西裝。他心裡正為這事發愁:在越南做一套西裝很貴,家裡又沒錢,所以當伯伯這樣問的時候,他幾乎脫口而出。

「你堂哥在西班牙,叫我做一套西裝給他。西裝做好了,在樓上放著,還沒寄去;你去試一試,若是合適就先拿去穿。」他往身上一試,果然合適。

「伯伯怎會知道我的需要呢?」他心裡思忖。

接著去叔叔家。

「智斌,你有什麼需要?」也是從叔叔家出來時,叔叔問道。
「我需要一隻手錶。」他說。在神學院寄宿,沒有手錶很不方便。

「我這裡還有一隻手錶沒賣掉,你拿去用吧。」叔叔是做買賣的,給了智斌一隻精工錶。「叔叔又怎知道我的需要呢?」他甚覺奇怪。

原來,神要藉著這兩個印證,讓他心裡更加清楚:神要在他身上成就祂的心意,並且神是「耶和華以勒」——祂必預備。

在當時,男丁不需要服兵役,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使不可能變為可能,是神的大恩典。

終明白救恩

18歲,同樣是容美怡生命中重要的一年。
這一年,來自台灣的吳勇長老,到西貢連開七晚佈道會,有一晚講耶穌基督被釘十架。以前在學校,她只當故事來聽,這一次,她才真正明白:神愛世人,愛容美怡,到這樣的地步,竟讓祂的獨生兒子耶穌基督釘十架,流血捨身,為要使每一個信祂的人,使容美怡,罪得赦免,有永生的盼望。她明白過來,就開始行動。「神既然這樣愛我,我怎麼可以不回應。」在佈道會上,她流淚悔改,接受耶穌基督作她的救主,作她一生的主宰。

吳勇長老另一晚的信息,引用《聖經‧約翰福音》一章12節的經文:「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原來相信耶穌,就有權柄作神的兒女。「作神的兒女」,對容美怡是何等的安慰!自從8歲失去爸爸,心裡就留下個黑洞——她需要爸爸的愛;如今有神作她天上的爸爸,「神啊,地上的爸爸怎樣愛女兒,你也怎樣愛我!」她向神禱告。心裡的黑洞填滿了。她的生命不再一樣。

傳道結情緣

政局越發動盪不安,來自北方的恐襲隨時發生。報紙上幾乎天天有恐襲的新聞,諸如滿載炸藥的出租車,衝入美軍宿舍大樓引爆,導致多少人傷亡之類的消息。一天,歹徒持槍跳進她叔叔任職校長的小學,對著正在午膳的老師掃射。歹徒刺殺的目標可能是她叔叔(恐襲校長的目的為擾亂人心),碰巧她叔叔當時在樓上辦公室,結果一名年輕教師當場喪生;容美怡的一位堂姐腦部中彈,送去醫院搶救。有一次,容美怡去參加一個基督徒夏令營,住在離開西貢十多公里的一處沙灘營地,就在那幾天,西貢打起巷戰來。

「那時你晚上脫鞋睡覺,不知道明天會不會醒來。」容美怡希望所做的事情,是可以存到永恆的。她就向神禱告:「你要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她聽見神的呼召:「人需要福音,需要耶穌基督,妳去做傳道吧!」

「若我年老髮白的時候,仍然是個傳道人,那我就非得嫁個傳道人。否則將來有了孩子,就只好留在家裡看孩子了。」她把這個心願,說給教會裡的一位女傳道聽。

那年聖誕假期,鄭智斌從神學院回到教會。教會的傳道大姐問他:「你是不是喜歡某某姊妹?」他說沒有。傳道大姐說:「有位姊妹立志,要嫁給傳道人。」

假期快結束了,在回去神學院之前,鄭智斌希望定了這事,好安心讀書。他擇偶的條件很簡單:對方必須是基督徒,並且有事奉的心。

「妳是不是真的要走事奉神的路,真的願意和我一起走這條路呢?」他約了她,到教堂的天台,認真地問道。

他們兩人相識,實際上只有很短的日子。她來到這間教會時,他剛去了神學院上學。這次他放假回來,教會安排他領詩、講道。她看到這人領詩,能把會眾帶領到詩歌的情緒中;他講道,也能讓會眾更清楚認識耶穌;所以當她聽見他這樣發問時,就肯定地回答:「是!」

沒有海誓山盟,也沒有定情的信物,這簡單的一問一答,就成為他們一生的約定。

鍛鍊的經歷

鄭智斌讀的是五年制神學課程。其中三年上課,兩年實習。學生可選擇先上一年課,然後實習兩年,接著再上兩年課;或者上兩年課,實習兩年,再回學校讀完最後一年。那時他心裡火熱,「我要盡快出來,學習事奉神。」想到神給他這麼大的恩典——在戰亂時期,他應當服兵役的時候,因著讀神學,竟可以暫時不去當兵。他希望能夠用生命,來回應神的恩典。

當他開始實習的時候,首先是跟隨一位老牧師實習,該牧師曾當軍牧,跟隨他的時候十分刻苦。然而,他還要去更偏遠的地方。「什麼地方都可以去,惟有朱篤這地方不要去。」他在心裡禱告。他以前去過朱篤,知道那小鎮靠近柬埔寨,離邊界僅4公里,條件十分惡劣。結果,偏偏派他去了朱篤,在最艱困的地方接受鍛鍊。

然而,將近兩年之後,當他結束在朱篤鎮的實習,回頭觀望,正是這段日子,讓他切實經歷了神的同在,使他能夠用親身的見證,與人分享他所信靠的神,是又真又活的神。

「神啊!求你饒恕我的愚昧!」他不得不驚嘆神的奇妙作為!

朱篤的見證

如果沒有見證,就不會知道什麼是神的作為,也無法了解他在實習中真實的感受。

在朱篤教會,有一位執事的親戚十分好客,一直盛情邀請鄭智斌去他家作客,於是約定某個星期三去他家住宿一晚。直到出門的時候,鄭智斌身上還沒有路費,這使他甚為難:到底要不要去?他不想跟人家說,因為沒有路費,所以來不了。正在猶豫之間,想起當地的規矩:你去別人家裡作客,這一程的車費,主人家會替你還錢給車夫。可是第二天回西貢怎麼辦?那天晚上在執事親戚家,心裡擔憂,覺也睡不好。「哦,我還有一塊手錶,到時把手錶押給車夫,等領了薪水再去贖回來。」拿定了主意,稍微安心一些。執事親戚歡喜招待鄭傳道,翌日早上在門口叫了車,在把背包放在車上時,又悄悄插入一個信封,作為回西貢的車資。沒有人告訴他鄭傳道需要路費,但神感動他這樣做。

又有一次,一位年輕會友說,他在軍醫站服務,那裡沒什麼華人,有時悶得慌,希望鄭傳道去那裡看看他。也是要去的那天,鄭智斌發現身上的錢只夠付一程。他住在教會執事家,到下午快出發時,執事突然想起一件事,說:「鄭傳道,上次一班年輕人來教會唱歌,我們招待他們吃飯,那些買飯剩下的錢在哪裡?」「對對對!那些錢還在樓上。」他上樓去,把裝錢的信封拿來,交給執事,那次招待是執事的私人奉獻。「不要給我了,我送給你。」神又一次供應他。

此外,還有不少奇妙經歷。正是朱篤的鍛鍊,奠定了鄭智斌事奉生涯的堅實基礎,使他在一生的服事中,不再看重有沒有,而是看重神的心意。當他行在神的心意中,神會使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使無變成有。

走信心之路

當鄭智斌切實經歷神給他的供應和帶領,容美怡同樣行走一條神為她預備的信心之路。南越政府雖然對男丁有強制性的服役規定,對女生卻寬鬆得多,因此容美怡得以前往香港讀神學。

容美怡就讀的海外神學院,院長曾霖芳牧師就是個信心的典範。學院裡一共60多位學生,他只收學生每月60元(港幣)膳費,不收宿費和學費。學院的房租、教師的薪資、所有的雜費,完全憑信心,仰望神的供應。當容美怡經濟遇到困難時,院長甚至叫她連膳費也免了。

當人存著這樣的信心,神就做感動的工作。神學院開辦初期,有人主動奉獻整個別墅給神學院作院址;院長說不可以,你要把房子賣給我們;也不可以賣一元,要按照最低的市價。有時打開奉獻箱,發現有人將金飾獻上。神學院就靠著神的恩典,一步一步走過來。容美怡在這裡受造就,除了神學訓練外,最大的得著就是學習美好的信心功課,以致於在她一生的事奉中,都享用不盡。

三年續前緣

海外神學院的課程要讀4年,為確保這些準傳道人專心學習,院長規定所有神學生在此期間不得談戀愛。美怡知道院長很嚴格,就叫智斌不要再寫信來。讀完第3年課程,她回西貢探親,分別了3年,又沒有書信往來,再見時,彼此好像見到一個似曾相識的人。

可是談起他們親身經歷神的供應,仰望神的恩典時,雖然身在不同的地方,神卻一樣牽引著他們。越談心越近,他們發現這3年來,他們的信心和起初對神的熱心,一點也沒變。

這次重逢,再次確認了教堂陽台上的一問一答,仍然是他們一生的約定。

輾轉出險地

1973年,美怡從神學院畢業。此時越南局勢更加危急,院長勸美怡留在香港。

「我的男朋友還在越南。」美怡說。

「你叫他申請來香港。」

雖然海外神學院的全部畢業生已分派到工場(事奉崗位),香港仍有傳道空缺。從戰亂中的越南,一個在服役年齡的男丁,憑著傳道的理由申請出國;經過國防部、內政部、動員部的重重審批,智斌獲得出國護照!在人的眼中,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事,但在神萬事都能。

從來,香港是向外輸送傳道人的地方,沒有聽說香港教會到越南聘請傳道人,這也是常人看不懂的事。當人想不到、看不懂的事成就在現實裡,人們習慣稱之為「神蹟」。

智斌從1973年12月辦理申請,1974年5月獲英國領事館簽發入境證,就在越南護照有效期之前一天到達香港。用智斌和美怡自己的話說,這叫神的帶領。

蒙恩結連理

智斌開始他在香港教會的服事,美怡則進入香港中信(中國信徒佈道會)機構。

按他們的計劃,起碼等智斌在香港工作一年、籌點錢後才結婚,曾院長卻提議他們將計劃提前。

他們同意提前,卻婉謝了曾院長借錢給他們的美意。

「讓我們仰望神,再學一次信心的功課吧!」智斌和美怡對院長說。

有一位姊妹願意用極便宜的工價,為美怡做一套婚紗,但即使是250元港幣的費用,他們也沒有,下午試婚紗時,就該付款了。中午美怡開郵箱,發現有人寄給她一張面值50美元的支票,當時50美元正好可以兑換250元港幣。

婚期近了,他們在酒樓訂了點心,500元的訂金要在一星期前付清。就在該交訂金的最後一天,早上還沒有錢,但教會弟兄姊妹預備送禮的500元,就在那時送來了。

1974年10月的第二個主日,香港氣象局掛3號風球。

智斌上午講完道,弟兄姊妹問他改不改日期?他說不改,去接新娘。

一路上陰著天,還下著小雨。

可是當他們舉行完婚禮,從教堂出來,看見天開了,陽光普照。這風雨天裡的陽光,是神的笑容?還是祂送給新郎新娘的大賀禮?

翌日,才正式掛起8號風球。

後記

智斌和美怡,神學院畢業40年,一路忠心事奉,與神同行。用他們的生命,為愛他們、賜大恩給他們的神,譜寫了一首充滿感恩的讚美詩!

他們在香港服事了14年,從當初30多人的聚會,到他們離港時發展至3間分堂;到如今有8間分堂,為神發光。

移民澳洲後,在卡市,他們服事同樣來自越南的華族同胞,他們的愛心和信心,深存在會眾的記憶裡。

1997年,他們從12個家庭開始,成立了霹靂鎮華人基督教會;1999年,他們帶領會眾,憑信心購置物業,作辦公室、小組聚會、祈禱會用途;2002年,他們靠著更大的信心,購下一幢大型兩層商業樓宇。如今每個禮拜日,逾300會眾在這裡聚集敬拜。

「這些全是不可能的事,依靠神,都成了可能。」他們說。

「我要在淨光的高處開江河,在谷中開泉源……好叫人看見、知道、思想、明白,這是耶和華的手所作的。」(參《聖經‧以賽亞書》四十一章18-20節)

今天,你在這裡,仍然看見朱篤的精神和仰望的信心。

在這間教會,智斌是牧師,美怡是傳道,正像他們18歲時的一問一答,那年在天台上的約定——一生同走這條事奉神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