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線: 上帝的存在是人的心理作用嗎?

2013年11月 

文/滕近輝

問︰佛洛依德認為,人需要感到有人像自己,所以就發現了像父親的上帝。這樣看來,上帝的存在會不會是人的心理作用?


答︰奧國心理學家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受了德國唯物論哲學家福爾巴赫(Feuerbach)和19世紀唯理主義的影響,採取唯物論的路線來解釋人性、心理與精神。他認為人將自己的願望投射在其宗教信仰之中,認為宗教是幻想,超越科學方法證實的可能性之上︰既不能以科學證明,亦不能以科學否定。

他的理論已受過好些心理學家的批評。例如︰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醫師榮格(Carl G. Jung),指出基督教在人心理與性格健康上的重要性,促進其成熟的程度,是人類理想的基礎。另一位著名的精神病學家阿德勒(Adler),認為人類是身體與精神的聯體,決不可以分割,過去因弗洛依德的理論,而引致心理學與基督教之間的張力,已經消失。

讓我們從弗洛依德理論的本身,來加以分析與討論:

弗氏說,宗教是人願望的投影,這話對好些宗教來說,是真實的。那些宗教的中心就是求福、祿、壽,它們造出一些神來成全這些人的願望。但是對基督教來說,恰恰相反,因為《聖經》的中心意義不是上帝來屈就人,乃是要人來順服祂聖善的旨意,作行事為人的標準,因此與人的意願常常互相衝突。

許多人不願意接受基督教,正是為了這個原因。當上帝之靈進入人心時,就立刻產生了《聖經》上所說的情況︰「情慾和聖靈相爭,聖靈和情慾相爭,這兩個是彼此相敵,使你們不能作所願意作的。」(《聖經‧加拉太書》五章17節)。

另一方面,人心中有些基本的天性,正是上帝在人心中的投影,為要引人歸向祂,認識祂。例如:人類普遍的有道德感、永恆感和上帝感。道德感是要幫助人過一個真善美的人生;永恆感是要幫助人超越物欲,追求永恆的價值與歸宿;上帝感是要幫助人尋求那慈愛、公義、聖潔的真神,敬拜祂、尊崇祂、順服祂,成為祂的兒女。

朋友,請你擺脫成見,虛心求道,誠心接受耶穌作你的救主、良友和人生的嚮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