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特輯: 專論 死亡帶來的祝福

2013年3月 

策劃及撰稿:周簡艷珍、黃鳳儀、陳惠芳、陸小顏、杜靈思、謝陳惠珊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逢清明節,孝子賢孫掃墓期間,都會再次面對死亡,這人人將來都要面臨的「大限」。記得有一則這樣的故事:魯迅的朋友生了一個兒子,滿月的時候,眾人都到這朋友的家裡,祝賀添丁之喜。很多人看到孩子,都說些讚美和吉利的話,如「孩子印堂飽滿,將來一定福壽齊天」;「孩子將來一定聰明伶俐……」魯迅聽不慣這些阿諛奉承的話,於是一鋒見血地直言:「這孩子將來必定會死。」

孩子將來如何?沒有人敢保證;但他將來必定會死,卻是無可逃避的事實。死亡,自從人類有史以來,都是每個人最大的威脅。有些人會問,上帝既然愛世人,為何要讓世人有如此悲慘的結局?其實,死亡看來是咒詛,但卻可以為這充滿罪惡、痛苦的世界,解決很多不幸的問題。對於天天受病痛煎熬的病人,死亡是一種解脫;至於作奸犯科、傷天害理的人死亡,不啻是對人類的祝福。試想暴虐的獨裁統治者,如希特勒等若永遠不死,人民豈不是永遠受到欺壓,永遠不得翻身?

死亡,讓我們學習愛、學習珍惜。要知道我們所親所愛的人,有一天都會離開我們,在彼此同在的時候,就要彼此相愛、互相珍重。死亡對人類來說,也是一種提醒,叫我們知道愛惜生命,有些人因死悟生,使用有生之年,為世人謀幸福,以至流芳百世。死亡,讓人意識到生命的脆弱,人生的無常,轉而信靠我們的造物主,得到永生的福份。然而,人為甚麼害怕死亡?因為人有靈魂,冥冥之中,知道當肉身衰殘,歸於塵土之後,靈魂將要尋找歸宿,也要面對上帝的審判。

明朝初年的詩人孫蕡,在臨刑前寫下這樣的一首詩,「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家?」(《臨刑口占》)說明了人的內心,知道死並非生命的終結,而是到另一個世界去。那是一個怎樣的世界?聖經清楚地告訴我們,信靠耶穌的人,將前往天上的家鄉,那是一個「黃金街、碧玉城;沒有疼痛、沒有眼淚」的天堂樂境。對信靠耶穌的人來說,死亡,是息了地上的勞苦,走向天堂樂境的通道。不信耶穌的人,將會落在「硫磺的火湖裡」(即地獄),那裡有「不死的蟲、不滅的火」,永永遠遠受煎熬。

聖經的話,每一句都帶著權柄,請趕快信靠耶穌基督,悔改歸向天父。上帝的話,是輕慢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