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山集: 怎生捨割怎生分?

2013年3月 

文/馮智公

「怎生捨割怎生分?你死我活情未能」,這是著名粵劇「無情寶劍有情天」裡的動人歌詞。「死」也可包含失去或毀滅的意義。如此濃情,令人感動!但若歌者的對像並非是戀人,而是他所擁有之物,問題便大了。

難捨難離的情緒,最常見於人與錢財的分離。不要說樂善好施了,「善財難捨」固然不在話下,有些人連對自己所需也捨不得花錢,成為富有的窮人。此類例子時有所聞,在美國,曾有一個獨身老華僑,平素生活清苦,每天胼手胝足地工作,他離世後,被人發現原來他把生平積蓄的數十萬美元,收藏在床褥裡。他一世捱窮,郤捨不得把自己的儲蓄拿來使用,真如俗語所謂「蛋家鷄見水飲不得」。吝嗇不用,不忍與口袋裡的鈔票分離,以購買所需,生活一點沒獲改善,到底是為誰辛苦為誰勞?對這位老華僑來說,這些他無法帶走的財物,彷彿成了他一生要代別人保管的沉重包袱。

另外有些人卻濫愛太甚,任何他沾手用過的物品,總是難以捨棄,於是不時會有這樣的新聞:某獨居長者過世後,發現他屋內塞滿無數捨不得丟掉的物品,這些舊東西並不能帶給他什麽難忘的回憶,日後也未必用得著,單是他的床下已擺滿了大量空玻璃罇、鐵餅罐和用過的外賣膠盒,房內寸步難行。說這個人「惜物如珍」,是婉轉的形容詞藻,目睹如山雜物,皺著眉頭的二房東,或是替他清理遺物的工人,一定不會如此客氣的。

知足常樂。過份的擁有反而成了人生路上沉重的負荷。有入也必要有出,收與支一定要平衡。所擁有的一旦成為人的重擔,便變成資產痴肥,絕非福氣。在電視節目《大輸家(The Great Losers)》裡,看到一群超重人士拼命減肥,過程非常辛苦,但成功後充滿喜樂,重獲自信。其實每樣多餘的擁有都可以是一種負擔,使人擧步維艱,蹣跚而行,但要放棄擁有物,是要經歷精神上痛苦的捨割,絕非易事。

許多年屆退休而子女已離巢的朋友,他們自覺再無昔日的精神和體力,去打理寬大的家居,於是由大屋遷小屋,「輕隨減從」,在這「減磅(downsizing)」的過程中,不論是要送掉或是丟掉,凡是附有感情和回憶的物件,在決定是否捨棄時,例如旅行買回來的記念物,或家人幼時舊書簿等,都要經過感情上的一番掙扎。但縮減負荷行動成功後,人便會感到難以形容的輕鬆快意、生趣盎然,這是金錢買不到的福氣。

曉得感恩知足,正如聖經《箴言》書三十章8-9節裡的祈禱,「使我不貧窮,也不富足」,何等寫意!詩人大衛宣稱:「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所以能輕身上路,步履如飛,因他對上主持有堅定的信心。亦只有誠心遵循耶穌「要積財在天」的教導,才能勇於捨割,不再受物慾纏累,真正體驗到「施比受更為有福」的快樂。

    (作者為澳洲中文報刊專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