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踏上生活新里程

2013年4月 

文/江河

製造家具的體校老師

傑克來自上海。(對不起!當我叫他傑克的時候,請不要誤會他裝洋人。取個洋名,不過是方便與人交往。而從認識傑克的頭一天起,我只知道他叫傑克。我甚至從未問過他中文名字叫什麽。)他從大學體育系畢業,出國前任職體校老師。來澳後,傑克做過車床工、裝修工、洗碗工、外賣店、電焊工;也試過自己做速凍食品,跑去超市推銷,都沒有成功。二十年前開家具店,三年後關門大吉。接著做油漆,向家具廠承包活路。由於他的技術好,生意漸入佳境。七年前,傑克自設家具廠,專為富裕家庭客戶量身定造各類櫥櫃傢俬。他製造家具的特點是,做工精細、品質上乘。他能做出別人達不到的標準。這幾年,他一週做七天,每週工作超過一百小時。眼見著兩個兒子長大了,岳母也移民來了,兩房一廳的公寓住得太擁擠,兩年前,傑克買了新屋,是新建的兩層樓花園洋房,座落於由著名發展商開發的豪華小區內。

傑克說:「每當他完成一單訂貨,看著自己的製成品,心裡總有一種滿足的成就感!」

意大利餐館的華人大廚

汪明(化名)在市區一間極其繁忙的意大利餐館做工,從二十年前直到如今,沒有停止或者轉換過。倒是老闆轉了手,而汪明的職位卻不受影響。問他做這份工覺得怎樣?他說還可以!還可以是啥意思?一是穩定,二是收入也不錯。上次什麽時候回國內?上海世博會期間。有沒有跟原來的同學見面?他們對放棄專業有什麽看法?

汪明出國前是骨科醫生。他那些留在國內的同學,現在起碼都是主任醫生的級別了。但他們的看法是,無論留在國內還是出國闖蕩,人的快樂與痛苦,只有身處其中才能體會到。雖然他們當年沒出來,但現在大部分都把孩子送去美國或英國留學。汪明有一個女兒,今年讀十二年級,馬上要考大學了。他認為:能夠享受澳洲的美好環境,讓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儘管無法從事原來的醫生職業,卻也沒有遺憾。而且,他在意大利餐館做了這麽多年,已經非常熟練,算是個經驗大廚。在工作上,早已駕輕就熟,所以沒有一點壓力。

靠技術吃飯最穩當

當然,如果像米高這樣,過去就是學技術的,移民後的謀生,要比別人容易多了。

米高(我從來只叫他洋名,所以他的中文名字,也是至今不知)長期在報紙上刊登一個分類廣告,就有做不完的活。他真的很專業,冰箱、洗衣機、乾衣機,甚至水喉漏水、廁所的沖水系統,他只要一查看,就知道哪兒壞了。有一次家裡的乾衣機光吹風,衣服在裡面轉半天也乾不了,他來了,說是傳送帶斷了。傳送帶斷了,導致製熱系統不工作,乾衣機沒有熱風,衣服就乾不了。又有一次,乾衣機又不行了,他說:是發熱圈燒了。所以,我稱他是「家庭醫生」,是專給家用電器看病的。

米高就憑這身技術,在澳洲立足,二十多年,樂此不疲。現在,他的兒子快讀完大學了。他也不想做太多,希望多點時間享受人生了。

初到貴境從店員做起

趙(化名)從北京來。之前,趙在北京一家市級報紙任編輯;再之前,則是一間專科院校的物理老師。細細數一數,趙來到澳洲,也做過好幾個行業。最初一份工作在鞋店。對於一個來自非英語背景的人來說,初到貴境,一下飛機就可以做一份使用語言(售貨必須講英語)的工作,已經很不錯。第二份工作是照相植字。九十年代初,電腦植字技術尚未發展起來,很多印刷品的字版,要靠植字機操作:先在字盤上找到需要的字,透過曝光技術,一個字一個字照在菲林上,再沖印在相紙上。趙憑著學理科的悟性和天份,可以將一份相當複雜的圖表,在沒有屏幕顯示的情況下,一次過出色完成,曬印在一張相紙上。

但是這種技術很快被電腦淘汰,趙轉而使用電腦打字排版。因著有排版的恩賜,趙在一教會服事,預備每週崇拜使用的週刊,前後逾十年。在這期間,趙還在一個政府資助的社區服務機構兼職。這份工作,有時需要陪伴高齡老人去購物,或者與孤獨的老人聊天;有時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清潔房間,協助老人清潔身體,是一份比較勞累的職事。

這兩年,趙受聘在一個醫療中心,負責前臺登記和行政工作。因為病人中,既有洋人和其他族裔人士,亦有大陸和香港移民,趙來澳後,也學會講一口流利粵語(廣東話),既有三種話語的能力,就為其工作帶來不少便利。

趙喜歡學習,對於來澳後沒有繼續深造,常覺得若有所失。但最大的收穫,則是認識了耶穌,生命因此有了意義。

結語:不必輕看自己的職業

在澳洲,無論你從事什麽職業,都會受到別人的尊重。這也是生活在這裡的好處之一。大衛王原是牧羊人,使徒保羅也曾以織帳篷養活自己,所以任何人,不必輕看自己的職業。曉得「無論做什麽,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如此,「從主那裡必得著基業為賞賜」。(參《歌羅西書》三章23-24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