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社論) 為母親圓夢

2013年5月 

文/鄭關翠紅

哪個母親不愛兒,誰家孩子不敬媽。母親愛子女,是出於天性,從古至今,流傳了無數偉大母愛的故事;中國人重孝道,因而孝親的故事,也層出不窮。

母親,是一個不容易扮演的角色。孩子小時,只懂哭鬧。等到孩子長大,有了自己的天地,身邊多了自己的朋友,母親的位置不再重要。於是,關懷變成了嘮叨,管教以為是干涉。但無論兒女怎樣對待母親,無意的傷害,甚至明顯的悖逆,母親都默然承受。只要孩子活得健康快樂,懂得上進,愛惜自已,已心滿意足。

許多人(尤其是女性)在為人父母後,才深切感受到母親以往的付出、犧牲和愛,開始對母親多點關心、加倍敬愛。

為失蹤妹妹讀醫科

本期專題《報得三春暉》,引述了許多報答母親、為母親圓夢的動人事例,其中易家大女兒代替失蹤的妹妹,為母親圓夢的過程份外感人。她知道母親一直期望妹妹當一名醫生,當她在大學環保系以榮譽生的資格取得學位時,重新參加高考,得以報讀醫科;經八年苦讀,兩年實習,成為正式醫生,圓了母親的夢。

杏林子以書報母愛

著名女作家杏林子,特別著作了一本散文集獻給母親,向慈母感恩。在書本扉頁寫著:「願以這本書,還有我的愛和祝福,送給媽媽。」廿多年的類風濕關節炎,使杏林子每一關節都壞死,全身骨骼都不能觸摸,只有做母親的知道女兒有多苦。她病了廿多年,母親也陪著她病足廿多年。每一次手術帶來的疼痛,都像剌在慈母身上。她將母親的慈愛加以頌揚,以報答母親為她一生付出。

來自弱智兒的禮物

這個母親節,最感欣慰的要算是陳家母親Ruth了。她那患有輕度弱智的兒子,第一次以自己賺來的金錢,購買一份母親節禮物送給她。這份不尋常的禮物,帶給母親莫大的安慰。兒子三歲時,母親發覺他反應緩慢,學習出現困難,夫婦倆不但沒有放棄他,而且盡力培養他,發揮上帝賜予他的恩賜潛能。結果在音樂的治療下,兒子不但能彈奏小提琴,而且完成了大學課程,最近開始在坎培拉工作,初次離家獨立生活。今天兒子給她獻上的這份禮物,是對她多年辛勞、忍耐與付出的額外回報。

讓母親找到人生目標

逢年過節,是最容易令人思親的日子。我住在澳洲的最初十年,每到母親節,想起母親與我天各一方,雖然每年總會小聚,到底天涯咫尺,受盡两地相思之苦。兄弟姊妹中,我是第一個離家移居海外,母親常常牽掛,而我卻不能在她身邊。直至我信主後,想到如果母親有主耶穌作良伴,作她隨時的幫助,將來更可與她在天國裡永遠相見,這是何等的美好!於是立即飛回香港,告訴母親,上帝有一份永生的禮物要送給她,母親欣然接受。此行讓母親找到人生的目標,圓了母親的夢,也圓了自己的夢。

母親節,是紀念母親養育之恩的日子。現在開始,讓我們想想母親有何夢想未達成,盡能力為她圓夢。即使是小小的心思,定會給母親帶來大大的驚喜!貝多芬曾說過,當我呼喚媽媽,而她又能回應,我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不錯,當我們表達孝意的時候,若母親不懂得回應或不能回應,是何等難過的事!趁著父母健在時,好好把握手中的幸福。《聖經》說: 「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出埃及記》 廿章12節) 這是上帝給為人子女的美好應許。

祝母親們勇敢、剛强、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