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窗: 西方哲學的宗師 蘇格拉底

2013年5月 

文/石溪

希臘是個文明古國,像中國的春秋時代一樣,在主前幾百年間,也是百家爭鳴。當時希臘的哲學研究,著重於追溯宇宙根源、尋求萬物本象,直至蘇格拉底(Socrates)的出現,才開始探討人生問題。並從他一脈相傳,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他們的哲學思想,為西方文明奠下了基礎。

蘇格拉底約於主前470年,在希臘的雅典出生,父親是位雕刻家,母親是位助產士。早年他從父學習雕刻,但因缺乏興趣,轉而鑽研幾何及天文學,後又跟隨亞基羅氏(Archelaus)研究哲學。年輕時的他,曾從軍衛國,看到人性的敗壞、政治的黑暗;對當時流行的「詭辦派(Sophists)」,以毫無真理準繩的學說,荼毒青年人的思想,更是不能坐視。

他約於40歲左右,開始在雅典的市場、十字路口,與青年人討論人生真理,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但他一生並無遺著,只能從他的弟子柏拉圖、亞士錢尼斯(Aeschines)、齊諾芬(Xenophon)等,所筆記下來的蘇氏言行錄,來理解他的哲學內容。

蘇氏思想體系的形成,與他的信仰很有關係。他相信天地之間,是由一位至善、至智的全能者所管轄,祂就是創造萬物的上帝。他認為雅典人,敬拜由詩人(如荷馬等)創作出來的「諸神」,是十分愚昧無知的。他認為人有不滅的靈魂,人體裡面的靈魂,才是真正的「我」。

他教導人注重靈性生活:「儘力讓靈魂臻於美善,讓它像上帝一樣(Make one’s soul as good as possible. Make it like God.)。」他說一個人是否快樂、能否做好,端在乎靈魂的善惡;人失去真正的快樂,是因錯誤地追求肉體的滿足,如財富、能力、權柄……等。如此,肉體雖然甦醒,靈魂卻在沉睡。

蘇氏最有名的哲理,是「知德合一(Knowledge is virtue)」說。他強調宇宙間有永恆、絕對的真理,這真理叫人因修德、成善,而得著真正的快樂和幸福。但人必須有認識真理的智慧,才能棄惡從善。因此,他以教育青年為己任。他教導門徒時,喜歡用啟導的方法,從彼此問答中,破解疑惑、發掘真相。他幽默風趣,在任何環境都「不改其樂」。

據說,他的妻子仙蒂柏(Xanthippe),素有悍名。有一次,仙蒂柏大罵他一頓,看見他毫無反應,更是怒不可遏,於是把一桶水潑在他身上。蘇氏微笑地說:「雷聲之後,必有大雨,這是自然現象啊!」

因蘇氏一生維護真理,揭發出當時的執政者,以所謂民主政治,來達到一小撮人掌權的目的,使執政者惱羞成怒,在主前399年,以敗壞年輕人、藐視本國諸神的罪名,判他服毒處死。他本可逃跑或以金贖罪,但他認為公民須守法,而視死如歸。他的高風亮節和人生智慧,啟迪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