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山集: 每逢佳節倍感恩

2013年5月 

文/沈俊

對華人基督徒來說,聖誕節和春節,是兩個最重大的節日。春節在古代稱為元旦,宋人吳自牧著《夢梁錄》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公元前的秦始皇以孟冬月為正月,本來「正」讀音同「政」,為了避其名諱,改為「征」音。到了公元後漢武帝時,司馬遷才以孟春之月即一年的第一個月為正月。1911年滿清王朝被推翻,公曆1月1日稱作元旦,而農曆正月初一叫春節,沿用至今。春節活動一般從臘月廿三的祭灶開始,因為過去民間幾乎家家戶戶,在灶間設有「灶王爺」神位,傳說他每年臘月廿三要上報天庭,決定該戶人家來年的命運,所以民間以祭灶為大事。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每一家還要大掃除、貼春聯、剪窗花、掛年畫、拜天地、祭祖先、迎財神,所謂辭舊迎新驅鬼迎福。《韓非子》有說「全壽富貴之謂福」。

其實,許多民間傳說並無憑據;偶像崇拜,徒招邪靈依附;天地祖先,也是上帝所造;全壽富貴,不過轉眼之間。只有耶穌基督的誕生,帶來了恩典和真理;我們只要單單信靠主耶穌,罪得赦免,遠離惡事,敬虔度日,就有大福了!

清明節與復活節

春節的熱鬧,一直持續到元宵節,之後一個主要的節日,就是清明節,而與之緊密相關的,就是寒食節,一般在清明節的前一兩天。寒食要禁火,這是源於春秋時代一個傳說。當時晉國有個流亡太子叫重耳,手下的人紛紛棄他而去,只有一個叫介子推的人忠心耿耿,甚至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

可是當重耳重新做了國君——也就是晉文公,論功行賞時,卻忘了介子推。後經大臣提醒,國君才去請他上朝受封,偏偏介子推躲在山上不出來。有人提議放火燒山逼他出來,結果燒了三天三夜,他也沒出來,給活活燒死了。國君在一個樹洞裡發現一首血詩,勉其「勤政清明復清明」,晉文公非常感動,將燒山這天定為寒食節,全國禁火,所以只能吃涼的食物。而晉文公從此勵精圖治,晉國成為春秋五霸。這不禁讓人想到與清明時間相近的復活節,我主耶穌捨身取義,以自己的死救贖世人的罪,使每一個信他的人,都得永生。可見復活節的意義,要比清明重要多了。

節日與生活

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有很多,如紀念屈原的端午節,闔家團圓的中秋節,登高賞菊的重陽節,還有喝粥備冬的臘八節,無不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無不寄托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嚮往。從聖經中我們知道,稱義的人也有很多節日,不管是喜慶還是追思,人們「唱起詩歌,打手鼓,彈美琴與瑟。當在月朔與月望,我們過節的日期吹角。」(《詩篇》八十一篇2-3節)每逢佳節倍感恩,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每一天都要活出讓神喜悅的樣式!「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麽,都要為榮耀神(上帝)而行」。(《哥林多前書》十章31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