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窗: 柏拉圖的理想國

2013年6月 

文/石溪

西方政治哲學的鼻祖柏拉圖(Plato),於主前427年,出生於希臘的貴族家庭。父親亞里斯頓(Ariston)和母親帕莉提奧妮(Perictione),皆系出名門,與皇族和政府有密切的關係。柏拉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富有寫作及文藝天才,約20歲時,成為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的門生。

當蘇格拉底被處死後,柏拉圖對當時的政制極其失望,曾週遊列國12年,尋找理想的政治方案。孟加拉、埃及、義大利和西西里島,都留下這一代哲人的足跡。他於主前387年回到雅典,創辦了歐洲第一所綜合教育學院(Academy),教授及研究政治、法律、宗教、數學、天文和音樂等,這學院一直維持了900年。

柏拉圖一生有36本巨著,全部以對話的形式寫成,題材涉獵廣泛,對後世影響深遠,其中以《國家篇(Republic)》最為著名,它呈現了柏拉圖的理想國度,也成了《烏托邦(Utopia)》的最初藍本。柏氏認為,治理國家與人民,必須合乎正義的標準,因此國家應由最聰明、傑出的人來統治。

為了培養國家的政治人才,柏氏提倡兒童普及教育,並按時考試選拔菁英,讓男女都有均等機會,接受嚴格的集體訓練,讓他們通曉各種學問,以便將來進入管理階層,成為嚴明公正的政治家(Statesmen)。他們是國家的集體統治者,不能擁有土地和金銀,沒有私人房產及家庭,全體一起吃「大鍋飯」,連配偶也是抽籤選定的,孩子一出生,便被抱去集體撫養,讓父母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也讓下一代不知父母是誰,以至「老吾老及人之老」。

當然柏拉圖的「理想國」,從來沒有在歷史上出現,若詳細思想分析,這「理想國」違反倫理親情,根本就不理想。但《國家篇》中有很多真知灼見,如普及教育、男女平等、菁英治國等,都給與後世很多啟發,其中階級分明、愚民政策、一黨專政等理念,也實在遺害不淺。

其實柏拉圖的「理想國」,是建立在他的「形而上學」基礎上。他與蘇格拉底一樣,相信有一位永恆不變、全能全善、創造萬物的上帝,並認為完美的道德生活,是遵上帝的旨意而行。他教導人要「善自身、善自體」,以至脫離情慾、超然物外。試想若人人都大公無私,追求真美善,實現「理想國」自然不成問題。

問題是人類的罪性根深蒂固,無法自救,因此古往今來的「理想國」,也不過是海市蜃樓的「烏托邦」。柏拉圖於主前347年無疾而終,享年80歲。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在悼詞中讚美他說:「巋巋盛德,莫之能名;光風霽月,涵育精明。有誦其文,有瞻其行;樂此盛世,善以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