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人生: 友誼歷久彌堅─梵谷與高更

2013年6月 

文/李汪洵

1886年梵谷和高更在巴黎相遇,此時兩人都決定聽從內心的吶喊,以專業畫家為人生目標,梵谷27歲,高更35歲。

兩年後梵谷決定前往法國南部的愛爾〈Arles〉休養身體並作畫。向來不願孤單,卻是經常寂寞的梵谷,寄望在那裏組織畫家聯會,交換技巧。當他聽說患痢疾的高更有意來訪,便整理了租用的「黃色小屋」,等候畫友光臨。

高更抵達後,便立即與梵谷到野外寫生。他們共用炭筆、顏料,兩個同是啼聲初試、淪落天涯的窮畫家,作起畫來卻是不同的風格。梵谷喜歡用原色、點狀配上粗的筆觸,隨著目光所見,表達大自然的節奏和生命。高更喜歡自己調製顏色,習慣先畫草圖構思,再以想像創作。

在生活上,梵谷大而化之,不注重細節,隨意一碗湯裹腹。法籍的高更看重飲食藝術,做事井井有條。這樣南轅北轍的朋友,在相處的前幾週倒是相安無事。每天晚上他們談論顏料和色彩的應用,也嘗試用同一主題作畫,比較差異。以椅子為例,梵谷的椅子粗獷、用簡單瓷磚為地、背景為一袋洋蔥、椅子上放置了他慣用的煙斗和菸絲。高更的椅子精緻、其下為花色地毯、椅子上有兩本小說和一個燈座。梵谷喜歡黃色,高更喜歡紅色。梵谷自詡是一個簡單的人,高更是思想家,喜歡細緻。

兩個窮畫家的討論有時演變成爭執。到了12月份,外出寫生變得困難,兩人便擠在小屋朝夕共處。高更表示有意離開,梵谷在失望下自戕割下耳朵,住進醫院,高更在驚惶下前往巴黎,結束了2個月的交流。

此後兩人反成了要好的「筆友」,梵谷要高更留下他的作品「梵谷畫向日葵」,高更則回贈他「集奴太太」的畫作。梵谷收到後,也回贈新版的「集奴太太」的作品,高更稱讚梵谷畫得比他更好。

筆者有一些作畫的友人率直誠懇,每人各有自己的風格、喜好、個性和師承,每個人的長處各不相同,顯出造物主創造人和自然的奇妙。但往往畫家、文人,或創意人,能找到知心朋友的,卻是少之又少,原因何在?筆者試著去揣測,可能是個人的專業訓練和處世態度上的混淆吧。所謂的「專業精神」,除了在專業的技巧熟練之外,其實還包含人際關係相處之道。一個滿腹經綸,或是天賦秉異的天之驕子,若不懂得與人相處和互動,對人類社會的貢獻將大打折扣。

如何學習人際關係,聖經的教導和世人的哲理是不同的。世人習以利益交換關係,但神看人際關係卻是人的靈性成熟與否。一個成熟的人,不會以「你怎麼對我,我就怎麼對你」的方式與人互動,乃是「你願意人怎樣待你,你就要怎樣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