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世界: 《罪與罰》

2013年7月 

文/畢珠

「這是一個新的故事,一個人怎樣洗心革面,逐漸獲得新生的故事;一個人怎樣從一個世界,逐漸轉到另一個世界的故事!只是,沒有人察覺這嶄新的開始。」

以上是俄國名著《罪與罰(Crime and Punishment)》的結語,作者杜思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主後1821-1881),是當年與托爾斯泰齊名的文壇雙璧。他命運坎坷,經歷過6年苦獄、4年流放,長期與貧病為伍,這痛苦的生活痕跡,幻化成他作品中的現實寫照,把俄國大革命前的動蕩不安,活畫在讀者的眼前。

杜思妥也夫斯基是俄國都市文學的先驅,所著的30多部小說,全部寫實逼真,著名的有《被侮辱與被損害》、《白痴》、《惡魔》、《卡拉馬助夫兄弟》等,《罪與罰》是他的代表作。故事的主人翁思珂爾‧尼可夫,是位法律系的大學生,他因貧窮所迫,常與苛刻的當舖老太婆打交道,她的狠毒與錢財,令思珂爾起了殺機。

「她像個吸血鬼,活在世上毫無價值,殺了這樣的一個婆娘,像殺一隻虱子無異……」思珂爾在沉思計劃。

但當他從冥想中回到現實,殺人的勇氣盡失,對自己的罪惡不寒而慄。他在酒館與馬陀夫相遇,他是位退職的官吏,為逃避現實常借酒消愁,把家當都喝光了。他的妻子重病在身,三個親生兒女尚在稚齡,只好犧牲前妻的女兒,迫14歲的蘇麗雅當妓女來維持家計。馬陀夫痛苦地說:
「貧窮並不是罪,祂(上帝)憐憫世人,也一定憐憫我;祂了解一切的人,也一定了解我;祂會赦免我的蘇麗雅,也一定會赦免我……主啊!願祢的國降臨。」

思珂爾把酩酊大醉的馬陀夫送回家,看到那些飢餓的孩子,悄悄地放下了一些銅幣才離開。他心裡困惑:「若上帝真的存在,人為什麼會有苦難?」當他知道妹妹為了他的前途,而要嫁給一位庸俗、富有的律師時,他決定不要妹妹為自己犧牲。他殺了當舖的老太婆和她的妹妹,偷了她的錢袋和財物,從此在心靈的控訴和罪惡的深淵中掙扎……

《罪與罰》的故事,對人性有深度的描寫,思珂爾樂於助人、殘酷殺人的雙重性格,代表了人類既善且惡的特質。最後,他在蘇麗雅的感化下,到警局去自首,獲得8年流放的輕判;蘇麗雅脫離了妓女的生涯,陪伴他到西伯利亞。她是位敬虔的基督徒,基督捨已的精神,是她在苦難中的心靈支柱,她語重深長地說:

「若沒有上帝,已墮落成為妓女的我,還有什麼希望呢?」

正因著上帝的存在,她才有勇氣去面對將來。人性中的罪惡,帶來了各種的懲罰,但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為人類帶來了救恩。《罪與罰》的結局,是思珂爾像《聖經》中的拉撒路一樣,靈魂復活甦醒,成了一個重生得救的人;他與蘇麗雅滿懷喜樂,攜手步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