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精華: 《浮生六記》

2013年9月 

文/樂怡

林語堂先生曾說:「芸,我想,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到底「芸」是誰呢?相信很多人對她並不陌生,她的感人故事──「芸娘」,曾多次被搬上舞臺,更在電影和螢光幕上,賺得了千萬觀眾的同情之淚。

「芸娘」的故事,出自清代自傳文學《浮生六記》的前三卷,作者沈復以真摯的情感,樸素的文字,記述了他與愛妻陳芸的閨房之樂、生活情趣、坎坷遭遇。字裡行間坦率自然,不落雕鑿的痕跡;使清乾嘉時代的人情世故、社會風貌,躍然重現,為不可多得的文學作品和歷史見證。但作者本身,卻不見經傳,我們只能從《浮生六記》,瞭解他的生平。

閨房記樂 閑情記趣

沈復,字三白,江蘇蘇州人。據他的自述,「生於乾隆癸未冬11月22日(即1763年),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居蘇州滄浪亭畔」。從乾隆皇南巡,他有機會「兩睹天顏」,躋身於接駕的行列,推想他的父親沈稼夫,大概是位精明幹練的官府幕僚;母親則是位「無才便是德」的婦女。

13歲時,他已情竇初開,愛上了比他大10個月,嫻女紅、通吟詠的表姊陳芸(字淑珍),並對母親說:「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18歲時,他與陳芸成親。他是位淡薄名利,能詩擅畫的藝術家;陳芸知書達禮,頗知風雅,因此夫妻婚後如魚得水,生活充滿情趣。

由於學業及事業的關係,他們夫婦常要分離,於是他們各鈐「願生生世世為夫婦」的圖章,在每次通信時印上。沈復在26歲時,曾在蘇州經營酒業,夫婦得以日夕相對,享受唱酬之樂。陳芸的心思十分靈巧,雖是日常的瑣事,也能使它別饒佳趣,營造出優美的氣氛來。他們不求聞達於諸侯,只求有一片自由的天地,建築他們的愛巢,正如有一次,他們借菜園避暑時,陳芸說:
「他年當與君卜築於此,買繞屋菜園十畝,課僕嫗,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畫我纗,以為詩酒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遊計也。」

生活顛沛 坎坷記愁

但現實的生活卻是殘酷的。清代讀書人的出路,本來就狹窄,沈復沒有考取什麼功名,經商又失敗,唯有依靠祖蔭生活,事事仰父親的鼻息。由於沈復的胞弟啟堂,有獨佔家產的野心,常在父母面前挑撥離間。而沈復與陳芸,又因善良忠厚,多次被「朋友」欺騙,因此失歡於父母,被父親逐出家門,過著顛沛流離的日子。

沈復以沉痛的心情,一字一淚地寫下家散人亡的一幕,真是幽淒哀艷,讀之令人動容。他們被迫倉徨出走,把14歲的女兒青君,給人作童養媳,把12歲的兒子逢森,荐往商號當學徒,他和重病的陳芸,則寄住在鄉間盟姊家;最後,他們輾轉到了揚州,陳芸在貧病交加中逝世;兒子逢森也因無人愛顧,不幸早夭。然而,作者對這一連串的悲劇,卻不敢尤人,只委諸於天。
他說:「人生坎坷何為乎來哉?往往皆自作孽耳。余則非也,多情重諾,爽直不羈,轉因之為累。」

他無法解釋好人受苦的問題,因此他認為,他們夫婦之所以受苦,是因為感情太好,婚姻太美滿,而「招造物之妒」。他還奉勸世間夫婦:「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語云『恩愛夫妻不到頭』。如余者,可作前車之鑒。」

看見以上的解釋,實在令人啼笑皆非。造物主天恩浩蕩,豈會妒忌人婚姻美滿。他對造物主的心意,實在太不瞭解了。其實造物主的心意,早已清清楚楚地寫在《聖經》上,只要翻開一讀,就會明白祂慈愛的心腸,更會得著人生一切問題的答案。可惜,沈復的時代不易看到《聖經》,現代人有福了,因為只要想看,就看得著。朋友,不看《聖經》,枉過此生!請勤讀《聖經》,過個通達蒙福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