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社論) 談華人移民為何缺乏歸屬感

2015年5月
文/黃建輝牧師

今天大部分華人移民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是華夏子孫,對移居國卻欠缺歸屬感。前香港大學校長、華人歷史學家王賡武先生對華僑、華人和華裔有如下定義:華僑是「認同中國,參與中國政治」;華人是「效忠本國,但仍盡力地維護華人社會」;華裔是「投入本國政治,所愛的是本國的領土、社會和國家文化」。(編註:上述「本國」乃指移居國;參王賡武《海外華人的民族主義》)

奧克蘭大學博士生劉亮妮曾發表過一份研究報告,認為華人移民「并未直接感受到當地主流社會對他們的認可与接納」,而且在內心改變不了「中國人」的烙印,更無法改變對「故鄉」的長久情懷。

也有人把歸屬感稱為認同感,是指人對事物(包括家庭、公司、國家)的從屬感覺,這一種主觀的感受對移民而言,影響對居住國家的忠誠度,也包括對自己所在社區的融入程度。缺乏歸屬感,將會導致我們把自己視為僑居地的一個過客,把這裡當成跳板和中轉站,說不準哪一天就會離開。

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這些華人在移民之前的教育背景与生活經歷,也將影響其移居他國後的命運。中國大陸雖說近30年改革開放,但一直並未全方位與國際接軌,除了嚴格控制資訊,在國民教育方面仍沿襲了歷來強權教育系統。國民在國內的生活規範、社會準則,甚至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與日後移民的西方民主國家有很大差異,使他們對移居國產生陌生甚至疏離感。

有些人把自己在中國視為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思維與生活模式,帶到移居的西方國家。很多新移民言語不通、就業困難,迫不得已起早摸黑超時工作。此外,華人把致富置於首位的思想,也導致許多人工作時間過長,缺少家庭生活時光,更無法抽出餘暇顧及增進鄰里關係,關心社區建設與公益活動,對所在國的歷史、文化与政治缺乏興趣,更談不上參與了。

既然陌生的變得更疏遠,不向熟悉的原居地靠攏,又如何定位自己精神的歸屬?正是這一種自我向社會邊緣的游離,使華人移民與主流社會漸行漸遠,這對我們自身的生活並無任何好處,更會壓縮華人的生存發展空間。

歸屬感是一種十分寶貴的無形資本,從大處講是公民對國家的認同,從小處講是居民對社區的認同。當我們視移居地為家,才能積極與自己四周的人群建立良好關係,才能主動了解本地歷史、文化與民俗,尊重並自覺恪守社會規範,珍惜這裡的一草一木,熱愛這裡的綠水青山,關心這裡的時事政治。只有把自己視為這裡的主人而非過客,才會有真正的歸屬感。

從基督徒的角度而言,我們真正的歸宿是永遠與創造我們的主、我們的神(上帝)同在;而在所居之地的生活,都是以榮神益人為基本原則,既是這樣,我們必須投入所處的社會,並為他人謀福祉。

基督徒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參《聖經‧希伯來書》十一章13-16節),然而《聖經》也教訓我們:「你們或喫或喝,無論作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哥林多前書》十章31節)。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談華人移民為何缺乏歸屬感
飄泊
落腳地
澳洲第一位華裔公民梅光達
從何處來 往何處去
嚮往更美的家鄉

2015年5月內容

專題社區迴響天倫樂親子樂生命線智慧之窗佳美腳蹤教會消息生命的旋律藍山集世界遊蹤健康寶鑒美味人生繽紛世界小說精華國際時事生活資訊愛心匯點人在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