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接納、理解、不放棄

2016年11月
文/江河
圖/陳錦玲

1楓仔生下來還沒滿月,就做了膽管手術,可惜手術失敗影響到肝臟。7個月時做換肝手術,母親阿萍的血型正合適,她把自己身上三分二的肝臟移植給兒子。然而術後一星期楓仔內出血,導致腦缺氧受損。醫生估計,這孩子將來看不見、聽不到,也可能會癱瘓,最多只能活到13歲。

探望楓仔

「我可不可以到醫院來看看楓仔?」在電話上採訪完阿萍,心裡有一個感動,應該去看看楓仔,因此又冒昧打電話給阿萍。

「過一會阿石(楓仔父親)來替我,我要回家休息一下。你下午5點左右來好嗎?」阿萍在電話那頭回答。他們夫妻倆一個負責白天、一個負責晚上,輪流在醫院照顧兒子,5點是他們替換的時候。

這天是星期日,阿萍將楓仔所住的醫院地址、病房位置都用短信發來。楓仔此次住院,是因為身上出水痘。醫院恐怕他受感染,安排他住進隔離病房。電梯上到九樓,出了電梯口,阿石已在那裡等我。

戴上一次性口罩、手套和罩衣,進入隔離病房,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他們一家三口。阿萍和阿石的臉上,倒是沒有長期照顧病人的疲態。楓仔躺臥在病床上,雖然是智障兒,但比筆者想像中要好一些,他望著人的眼神不是迷茫的,應該在觀察和感受陌生人。過了一會兒,他似乎想和筆者握手。我很高興能和他握手。

完全接納

有關楓仔的故事,是從他們教會的牧師口中聽到的。為了讓阿萍和阿石休息一天,可以出去走走,牧師曾主動在自己家裡照顧楓仔一天。沒想到,晚上楓仔在回家的路上大哭,非常傷心,嚷著要回去牧師家。

原來,牧師用接待耶穌的心情接待楓仔。因為耶穌說:「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廿五章40節)這使楓仔感到被完全的接納,卻也勾起他心底深深的傷痛。多少次,當他向人表示友善的時候,別人都會有意無意地避開他,這些眼神和身體語言,使他的心受創傷。

這件事,讓我知道接納的重要。我們原是有罪的,神(上帝)卻沒有嫌棄,無論我們有多少的殘缺,當回轉來到祂面前,祂就完全的接納我們。

愛不放棄

6年前,楓仔出現腦萎縮,西醫說沒得治,便找中醫,病情有所改善。今年3月,楓仔肚子脹大,肝臟纖維化,醫生不再用藥,說最多只剩3個月。這次再來住院,醫生驚訝道:「這孩子還在?」是的,楓仔仍然頑強地活著。到今年底,楓仔就滿21周歲了。
在阿萍和阿石眼裡,楓仔是神給他們的產業。「他一日還在,我們就要盡力,因為不想他受苦。」阿萍說。在別人看來,既然孩子沒有痊癒的可能,不如讓他去,但夫妻倆始終不放棄,堅持給楓仔醫治,哪怕傾盡所有,他們也在所不惜。西醫認為不行了,就找中醫,就如腦萎縮,用中醫針灸、推拿、脈通療法,只要有一點效果,都會帶給他們希望。

在採訪中,筆者發現阿萍說得最多的,就是「不放棄」。正是他們不離不棄的悉心照顧,使楓仔走到今天。對於照顧者而言,這「不放棄」的精神正是愛的彰顯,如《耶利米書》卅一章3節所說:「我以永遠的愛愛你。」是值得我們敬佩的。

換位思考

「身為照顧者,你們有什麼需要?」

提到這一點,阿萍不假思索地回答:「需要理解。」很多時候,人不會站在別人的處境看事情。「和人說話,可是沒有人能理解;就算對方和我一樣,家裡有一個差不多情況的孩子,也未必能理解我。」

筆者想到「換位思考」,也許我們應該學習從別人的處境思想他人的需要,這樣才能真正為其提供幫助。即使我們有「與哀者同哀,與樂者同樂」的心志,若我們不知對方為何而哀而樂,則縱有心志也徒然。例如上述牧師,能體諒一對夫妻長年累月地照顧孩子,完全沒有休息的機會,便主動提出為他們看顧病孩,就是一個美好的見證。

後記

即使經過了20載不眠不休的辛勞日子,阿萍和阿石仍對神持守著堅強的信心。阿萍為了照顧楓仔,辭掉原來的審計師工作,家庭經濟全靠阿石的薪水維持,結果兩年前公司裁員,阿石也失去了工作。在醫院病房,陪護人員沒有床位,通宵達旦,累的時候只有一把椅子可以靠一靠。即便如此,他們始終有平安喜樂的心。阿石還堅持參加團契,而阿萍一有機會,就向那些同樣境況的媽媽們傳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