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世界: 不願被標記的人

2016年11月
朔方

2016年度諾貝爾的文學獎,頒給美國搖滾歌手鮑勃‧迪倫(Bob Dylan),藉「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奪得桂冠。

迪倫從來都不是以「歌喉」擄獲歌迷,而是以「歌詞」,使它比旋律和節奏更重要,讓人體味詩人、哲學家、抗議者和情人的多重情懷。最為經典的,當屬1963年的《隨風飄零(Blowing in the Wind)》,至今已超過百位歌手翻唱:

一個人究竟要經過多長的旅途,才能成為真正的男子漢?/鴿子要飛越幾重大海,才能在沙灘上安眠?/還要發射多少砲彈,才會不再見硝煙?/高山要矗立多少年,才變滄海桑田?/人們要忍受多少年,才能重得自由?/一個人要轉多少回頭,才能視而不見?/一個人要多少次仰望,才能看見蒼穹?/一個人要有多少隻耳朵,才能聽見他人的哭喊?/生命還要經過多少犧牲,才會了解生靈的塗炭?/那答案,我的朋友,就飄零在茫茫的風裡!

迪倫以此被尊為「出色的詩人」、「尖刻的社會評論家」、「反主流文化的勇敢旗手」,但他的思想卻比人們聽見的要延展得更遠:「看看四周,人們把責任推給槍砲和炸彈這些殺人武器,可這個題材已變得越來越無聊,世界所面臨的真正危機,比炸彈更深層……」只是,正如迪倫自述,他寫的任何一首歌,「無論是關於什麼話題的,它們承載的是那些我永遠找不到答案的東西……」

他的眼神始終充滿質詢與挑戰,永遠找不到答案的狀態,讓他的作品赤裸呈現出原罪,並與之對抗,所以相對於人們津津樂道迪倫音樂史上的里程碑──1965年7月25日、於新港民謠音樂節、使用電吉他演唱「插了電(Plugged)」的歌曲,如何石破天驚地完成了美國民謠向搖滾樂的轉折;迪倫生命史上的里程碑──1979年、在遍及世界的福音復興運動中、宣稱自己是重生的基督徒,更具有滄海桑田的意味。

重生,相對於血肉之軀的第一次出生,是屬靈意義上的再生。迪倫首張福音專輯以《慢車開過來(Slow Train Coming)》為名,感嘆人們都是「慢火車,很慢才知道真理」。這張專輯為他贏得第一個葛萊美獎:最佳搖滾男歌手。隨後,接連製作了《拯救(Saved)》和《愛的擊中(Shot of Love)》,組成福音三部曲。歌迷回憶:迪倫經常在舞台上說,我不是你們要找的先知,耶穌基督是唯一的答案;現在我告訴你們,耶穌回來了,是的!再沒有其他救贖之路。

面對慘淡的發行量,評論家譏諷:撒旦會照顧他的票房;也有歌手告誡:當你發現唱片賣不動的時候,就會成為一個無神論者;迪倫卻寫出《耶穌的產業(Property of Jesus)》:你儘管跟別人一樣嘲笑他吧,但是他不為所動,他是耶穌的產業……

毫無疑問,迪倫是「英語文學傳統中的偉大詩人」,創造了獨有的美國歌典:寫實與意象,晦澀與通俗,浪漫與刻薄,虔誠與反叛,自身與普世……這給他帶來了12尊葛萊美獎及金球獎、奧斯卡金像獎、普利策特別獎、美國總統自由勳章、諾貝爾文學獎;躋身搖滾名人堂、作曲家名人堂。

同時,他是一名基督徒。願他仍然記得數十年前對朋友的勸勉,而不忘自己的使命:你會在主裡面變得剛強,並且看到表面的東西是充滿欺騙性的;上帝呼召你成為一個聖徒,你的責任單單只是為了主,禱告並且不要向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