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山集: 魚對溫度的感覺

2018年7月
易多馬

魚是冷血的動物,牠的體溫隨著周圍水溫的變化而變化。魚的生長繁殖必須有水溫合宜的環境,而魚隨著水溫的變化而在不同的水層面活動。所以,水溫與釣魚者可說是息息相關的,釣魚者需要了解魚於什麼水溫條件下開口就餌,這樣才能滿載而歸。
魚的表皮佈滿許多對溫度敏感的神經。這些神經不單能偵察出溫度的變化,同時感受到水溫是上升或下降。換言之,水溫的變化會升高或降低魚體的溫度,也會加速或減緩魚的新陳代謝。不同的魚類其新陳代謝的功能各有差異,有各自相應的適溫層,如鯽魚的適溫層為15-25˚C,鯉魚和鯰魚為20-25˚C,草魚為25-30˚C,鯿魚為15-30˚C,鰱魚為22-32˚C,羅非魚為20-35˚C,甲魚為17-32˚C。在適宜水溫的範疇內,魚的活動機能最強,食慾旺盛,攝食量大,當水溫超過或低於這個適溫層時,魚的活動機能減弱,攝食量相應下降。一般來說淡水魚適宜的水溫在15-25˚C者為多數,在這個溫度範圍內,魚兒大多數喜歡在淺水或中深水層活動。當水溫降到5˚C以下時,多數魚類游動緩慢,食量很少或停止攝食。若水溫再降低,魚兒便潛入深水底層,處於休眠或半休眠狀態。
溫度的轉移是發生於魚體表面的微血管及鰓部整片的微血管區。魚雖然冷血,但對水溫的變化也不是隨時適應的。過於急速、激烈的水溫變化可使魚類死亡。一般小魚的頭、鰓佔全身體積比例較大,相對來說比大魚更適應水溫之變化。大魚的鰓佔全身體積的比例要小得多,如大石斑活動於水溫較低的深海底,而小石斑則不論冷熱,都在沙石邊的淺水區域覓食。大石斑靠岸需等到水溫較低的秋天或冬天。
因此,經驗豐富的釣魚者,必注意氣溫、水溫所帶來的影響,特別是氣溫突然下降,魚對此頗為敏感。在澳洲的夏季,若刮大南風,氣溫下降幅度頗快,當氣溫比水溫還要低時,魚便會停止活動和覓食。此外,風向發生轉變,也會導致魚停止覓食。由此可見,魚類的表皮感覺:味覺、觸覺和溫覺,對任何方式的釣魚者來說都非常重要的。我們觀察魚類身體構造,不得不讚頌造物主的智慧和偉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