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文說藝: (影視劇場) 查理看人生

2018年10月
曹子光

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倫敦,父親是酒徒,母親是歌唱和舞蹈家。或許遺傳了母親的演藝細胞,查理在童年時代就已經很會唱歌跳舞。五歲那年,母親突然病倒,查理臨時被邀上台亮相,贏得觀眾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父親因酗酒早逝,母親又患精神分裂,查理被迫成了流浪兒童,當過報童、雜貨店小夥計、玩具小販、醫生的小傭人、吹玻璃的小工人,還在遊藝場掃過地……後來在雜耍劇場的演出,逐漸確定了他的演藝道路。一次,有如神來之筆的戲服造型,加上精湛的演技,把他打造成一代滑稽笑星——他那穿著窄小禮服、特大褲子、圓頂硬高帽、手持竹拐杖,加上一小撇鬍子的形象,深入民心。

流落街頭的難忘經歷,成為他塑造大銀幕角色的靈感,將人生辛酸活現在觀眾面前。銀幕上邁著八字步的流浪漢形象,帶給人們無盡的歡笑,儘管笑聲背後飄散著淒涼際遇。他利用角色展現自己生命中的縮影,並諷刺當時的社會現象。

筆者最感動的,是一齣以囚犯為主角的默劇。這名囚犯在被送往監獄的途中遇上風暴,船隻沉沒,漂到荒島;他獨自坐在沙灘上,腳被鐵鍊和鉛球牢牢捆鎖;鉛球很重,他不能自由走動……整部劇都在描述他如何對付鐵鍊和鉛球,如何掙扎著擺脫綑綁,讓生命得到自由與釋放!

影片出現字幕:我找到逃生的方法了!只要我與鐵鍊和鉛球開玩笑,待它們戒備鬆懈時,我就可以逃走。他開始這樣嘗試,當笑得眼淚掉下來,他覺得是行動的時候了,便站起來向前走;哪知走了五、六步,鐵鍊拉到盡頭,他砰地一聲跌倒!他手舞足蹈地與鐵鍊和鉛球理論、交涉,盡一切努力說服鐵鍊和鉛球,仍一無所獲。

最後,他忍無可忍,採取新策略——對鐵鍊和鉛球不理不睬。他坐在沙灘上堆沙堆,抺平,又堆起來。他筋疲力盡,臉上只有沮喪。他拼命地想,卻再也想不出逃生的方法。這一刻他明白,如果要逃走,不能靠自己,必須靠外來的力量。他第一次仰望,眼睛向天,伸出手等候救援。

人生總會面對形形色色的「鐵鍊和鉛球」,靠自己的力量根本難獲解救;主耶穌就是生命的答案,是我們渴望的「外來拯救」。祂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