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社論) 再談「教育」

2018年10月
羅勵鵬牧師

有人把「教育」的觀念,廣義地解釋為一個持續的過程,無論是孩童或成人,都需要透過這個發展過程去達到一些特定的目標。很多人都同意這講法,亦知道「教育」是直接影响孩童身心發展的,卻把「教育」較為狹義地認為是學校對學生進行培育的過程。所以很多的父母,對為子女選擇學校和考試成績,都十分重視。

父母注重子女的教育和成長,期望子女他朝一日成才,有理想的職業,這樣的想法,是無可厚非的。有些父母在子女出生後,便把子女的名字,註册在一些出名的私立學校,預留學位。也有父母刻意搬到成績比較好的公立小學附近居住,以便把子女送入這些小學就讀,希望日後可以有機會考進小五的「天才」班(Opportunity Class),上中學時由「英才」班考進「精英」中學(Selective High School)就讀,高考時有美滿的成績,能夠在大學進修那些有事業成就的科目。

父母為子女「教育」的用心,是值得讚賞的。但要留意,當父母太注重於子女的學業和考試成績,往往會對子女造成很大的讀書壓力,也會影響子女身心的平衡發展。在再談「教育」的議題上,本人與讀者簡略分享以下兩方面的意見。

教養孩童,當行正路

《聖經・箴言》廿二章6節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這句話的意思,是提醒父母們,要知道子女的教育,是父母應盡的責任,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子女年幼時,教導他們行在正路之上,培育他們有美善的品德,以致他們長大成人後,也不會偏離這條正確的人生道路。把「當行的道」解釋為「當行正路」是有理據的,因為在對上一節的經文,正指出「奸詐人的道路,滿佈荊棘和網羅」的問題。為了避免子女長大後誤入歧途,父母要重視子女品德的培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而不只是側重於學業上的教育。

有些人會把「教養孩童走當行的道」解釋為「按著孩童的本能和潛質去教導他們」,我雖然不太認同用這解釋來演譯這節《聖經》原來的意思,但卻認同這解釋也是教育孩童另一重要原則。很多父母夢想子女將來當醫生,但要知道並非每個子女都有當醫生的潛質。父母的責任,是幫助子女去發掘他們的潛質,引導他們按著他們的能力去選修自己有興趣的學科,以致在將來所選擇的職業上,可以把他們的本能和潛質,發揮到更高的層面。

循循善誘,提升志氣

孟母三遷,目的是要為兒子締造良好的環境,希望兒子勤奮學習。可惜事與願違,有一天,孟子逃學到外面玩了半天。當兒子回家時,孟母一聲不響的拿起一把剪刀,將織成的一段錦絹剪成兩段。孟子正驚愕之時,孟母對兒子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孟母並不是用大吵大駡的形式,卻用「斷織」來警喻「逃學」的嚴重後果。「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幼小的心靈中,成為了他日後勤奮向學的激勵。

教育的過程中,一定包括「管教」的成份。孟母的管教方式,是要循循善誘,提升志氣。《聖經》中也有類似的提示:「你們作兒女的,要凡事聽從父母,因為這是主所喜悅的。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免得他們失了志氣。」(《歌羅西書》三章20-21節)《聖經》並不是說父母不應去管教兒女,而是在管教時不要去激怒兒女,以免引致相反的效果,反而使兒女灰心喪志。舉例說,父母明知子女懶惰,學業成績不如理想,但把他們大駡一頓卻是無補於事,反而要平心靜氣,與子女找出原因,才可以真正幫助他們去解決問題。

父母教育子女,是天賦的重任。教育不單指為子女供書教學,更是全人的教育。我的先父是個敬虔的基督徒,在我四歲時,每星期日早上便帶我上兒童主日學,讓我從小就認識《聖經》真理,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我並不是一個教育專家,但願意借此機會,分享一些《聖經》對教育的啟示。我建議家長們,鼓勵你們的子女參加教會的主日學和青年團契聚會,爲他們締造全人教育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