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
小潔
我是兩個孩子的母親,自從懷孕後我就辭去了工作,成為了一名家庭主婦。做母親的年齡大一點,工作過,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再迎接小寶寶的誕生,這樣對小孩的培養教育比較好。在澳洲生小孩比較安心,懷孕時,醫院會教你怎樣生產,兒子出生後又教你如何母乳餵養,幫嬰兒洗澡,換屎尿片和穿衣服。嬰兒出院後還有護士跟進,直到嬰兒成長穩定。
自己帶孩子
有的人因為要工作的緣故,孩子出生後送回中國讓父母帶;有的申請父母親來澳洲幫忙;我選擇自己帶孩子,沒有比母親自己帶更好的托兒服務了,孩子和母親的關係會更親密,孩子會比較自信,有幸福感。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母親常在孩子的身邊,細心觀察,愛心引導,這樣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幫助。
澳洲托兒的種類
在澳洲,你可以找別人幫你照顧孩子(Family Home Care如果有看護證書,可以在家同時照顧4個小孩);或請人上門帶(In Home Care, Occasional Care,有的高達$90澳元一小時);也可以送托兒所(Long Day Care,低收入家庭有國家補貼);孩子上學了,還有上學前和放學後的托兒服務(Outside School Hours Care)和假期托兒服務(Vacation Care)。
去公園玩
孩子零到2歲的時候,我每天都把他帶去公園和同齡的小孩玩。我認識了一位張女士,她照顧她的孫子,於是我們每天見面,風雨不改,在一起照顧孩子們。張女士是一位很有經驗的長輩,她傳授了我很多照顧小孩的知識,還教會我如何做好吃的菜。公園裡的自然環境和大人小孩之間的互動,給小孩子們製造了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遊戲小組
遊戲小組(Play Group)接受零到五歲的小朋友,逢星期一、二、三,我們會帶小孩去參加教會的遊戲小組,小孩會學做手工、唱歌、跳舞和聽聖經故事,還學會和別的小孩相處,分享玩具和食物。有時消防隊和警察來訪,給孩子展示裝備,普及一些居家常識,讓小孩學到防火知識和交通知識。每年還一起慶祝聖誕節,有時也一起去郊遊,這一切都為孩子們將來上幼兒園(Community Childcare Centre)做準備。
上幼稚園
小兒一歲半時就讓他上一天幼兒園,正是牙牙學語的時候,剛開始會哭,不願意離開母親,但慢慢就喜歡了,交了新的小朋友。這時也開始學習獨立,兩歲開始不再用尿片。後來改成了每星期去三天幼兒園,其餘兩天還是去遊戲組,三歲時可以去上學前班(Pre-school)一直到進入小學。
小學學前班
孩子4歲半或5歲就可以去上小學的學前班(Kindergarten)。一年後就升一年級了,很多母親就有多一點自由的時間,有時也會去學校的小賣部幫忙,或在班上做義工,幫孩子閱讀和計算,順便也可以看看剛入校的孩子。有的母親自己在家教孩子(Home School),不用去學校上學,在這裡也是可以的,主要是看不同孩子的需求。
廣義的托兒
不是把孩子放進一個教育機構裡就叫托兒,我們要陪伴孩子成長,不同時期慢慢放手讓他們學習獨立,成為一個有成熟人格、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算是托兒成功。孩子是神給我們的禮物,是讓我們暫時託管的,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好的管家。從孩子出生到成人才短短十幾年,所以越小教育越好。
其實,家就是一個幼兒園,小孩出生後住在家裡,父母是他們最好的老師。教好一個小孩不容易,父母首先要學習如何做好自己,才能帶好他們;要常去教會,給孩子樹立敬虔的榜樣。悉尼晨光關懷中心常常舉辦各類課程,教導如何做好父母,我和先生都去那裡學習,畢竟沒有人生來會做父母的。我們曾聽過幫助孩子準備升中學的講座,還有其他的講座,如「家長如何看待孩子玩遊戲機」、「如何與不同年齡層的孩子相處」等等,都非常地有幫助。早年有蘇緋雲博士、余竹君女士的親子講座,都使我們受益匪淺。孩子是要教育的,父母要用愛來慢慢地雕琢他們,玉不雕,不成器。
主日學裡的小夥伴
我的兩個兒子從小就行了嬰兒奉獻禮,意思是我們希望用《聖經》的話語教導他們,長大後能為神所用。每個星期他們都會去教會參加主日崇拜和上主日學,少年團契對孩子的成長也起了很大的幫助,孩子上了中學後可以去參加Rice Rally(亞裔青年事工)舉辦的各類活動,考大學時有教會的弟兄姊妹幫助補習。一個孩子的成長不單單是學校或是父母的責任,乃是整個社會的鼎力合作才有成效。《聖經》說:「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命記》六章7節),還提到「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廿二章6節)在我們教會,有二十多位和我大兒子同齡的孩子們經過遊戲組、主日學、少年團契,一起成長,同時考上了大學,也都洗禮成為了神的兒女,這是何等大的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