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
寄居的人回家的心
在《浪子回頭》這部書的自序中,盧雲回憶到他是如何從觀賞倫勃朗的《浪子回頭》海報開始,開啟了改變他一生的屬靈探索之旅的。
一幅畫作而來的醒悟
盧雲看到這張畫作的海報時,正是他在事奉的道路上最精疲力竭、靈裡無比疲乏軟弱之際。那幅油畫以他從未有過的力量感動著他。他感覺自己就是那衣衫襤褸的兒子跪在父親面前,沐浴在溫暖的光輝之中,感受父親的手在他肩膊上的溫柔力量。
三年之後,在一次受邀去俄羅斯訪問時,他有機會在一個星期內兩次前往聖彼得堡的隱士園藝術館,近距離地坐在那幅油畫前,透過一天中不同光線下畫作中人物所展示的形象細節,細細揣摩,終於徹底地醒悟到《浪子回頭》的真正屬靈意義。之後,他便辭去了令人羨慕無比、光彩照人的教職,來到位於加拿大的「黎明之家」,服侍智障人士和貧窮人士,並且寫下了《浪子回頭:一個歸家的故事》這部作品。透過「浪子回頭」中小兒子、大兒子和慈父的聖經故事,交互引述,互為表裡,細細帶出屬靈上更深層的意義。
在小兒子,也就是那個顯而易見的「浪子」的回家故事中,盧雲提出了一個嚴肅問題,即浪子的歸途並不容易,因為由回轉到抵家的路程需要智慧與操練,即成為神兒女的操練。耶穌說:「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馬太福音》十八章3節),而成為小孩子,是認真選擇後的純真境地,以及找到了進入天國的窄門。
順服盡責成為重擔
作為一位屬靈偉人,盧雲有一份光輝的人生履歷表。在他五歲時,就立志成為神父,在成年後接受系統的神學訓練,經常應邀到各處講學並在聖母院大學和耶魯大學擁有令人羨慕的教職,且著作等身。而當他細細思索「浪子回頭」這個比喻時,卻覺得自己最能認同的是那個負責、孝順、努力、守法卻內心充滿抱怨、嫉妒,無法與父親一同喜樂的大兒子。他說:「我盡責、服從地生活,引以為榮,也因此受讚美;即使習以為性,難以輕言放棄,但還會像重擔壓在肩頭… …從大兒子的怨言裡可以發現順服、盡責已然成為重擔,服事成為奴役。」
盧雲的自省帶給我們基督徒的是深深的反省:「我們裡面的大兒子能夠回家嗎?我們能像小兒子一樣被尋回嗎?當我們自負於順服、職責卻過得像個奴僕,又怎能回頭呢?很顯然,單靠自己我們並不能尋見自己。醫治我們裡面的大兒子,比醫治我們裡面的小兒子更讓人傷神。我們也只能從上面——神那裡得醫治,因為只有在神,凡事都能。」
父親的憐憫、愛與赦免
在盧雲的這部作品中,大兒子或小兒子,都不是故事的主角。因為浪子能夠回頭,是因為慈父的迎接,且是不究既往,不求回報的迎接。盧雲用三章的篇幅,勾勒出父親那無盡的憐憫,無條件的愛和恒久的赦免。在父親身上,愛是如此不強求、不限制、不催促、不拉扯。他的愛賜給子女自由,以至於他們離家到遠方、失去所有,但父親的愛,卻從未改變。我們在天上的父,從不拿我們做比較,他是以天上的愛愛我們,且按每個人的獨特,一視同仁,並永遠等待我們的歸來。所以,天父給我們的使命,也就是我們一生要追求的角色,是成為他一樣的父親。「浪子回家,不是回去一直作個孩子,而是確認他的兒子身分,自己也成為父親。」「像天父一樣,每天活出屬神的慈悲。」
迎接子女回家
所以,盧雲這本《浪子回頭》實在是提醒我們:「不管你是大兒子或小兒子,你受召是要成為父親。……迎接子女回家,不質問他們任何問題,不求任何回報。」
我們在這世上是寄居的,但我們卻知道那個真正的家在哪裡,在回家的旅途中,「要學像天父以慈悲為權柄,就要流無數的淚水,預備接納任何人,不管他們以前做過什麽,由衷饒恕他們」。這樣,才真的是「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