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活出無懼的人生

2020年8月   

小潔

自今年二月開始,疫情一波又一波綿延不斷,似乎沒有平息下來的樣子。

墨爾本這幾天每天都增加六、七百確診病例。人們外出都必須戴口罩,為自己,也為別人著想。

「這是人類歷史上最難對付的病毒之一。」有專家認為。

截至7月30日,全球確診人數超過1689萬,死亡人數超過66萬。

疫情爆發了大半年時間,人們從極度恐懼,慢慢接受現實,轉而積極面對,開始變得坦然了,有了與病毒共存的信念。

疫後留痕

澳洲是治愈率較高的國家,但疫情的後遺症正在顯現:

生理上,康復者的身體器官出現不同的症狀,例如:肺部纖維化(影響呼吸功能)、心肌炎、血栓(導致中風、癱瘓、心臟病等)、頭痛、頭暈、意識混沌等。人們和病毒之戰,遠遠沒有結束。

心理上,人們恐懼感染病毒、擔心失業、對前景缺乏信心等等。另有一些人因家庭關係緊張,或無所事事,導致不安、沮喪、憂鬱等。

社交障礙

疫情以來,人們更加注意社交距離。以前在街上見面時,總是微笑打招呼,不管認識的不認識的。現在街上見到陌生人都繞開走,戴上口罩,連打招呼都免了。儘量不交談,聊天也要保持兩米之遙。不社交,有些人不想出門,以減少不必要的麻煩,朋友之間也少往來,恐怕被感染。
餐館、咖啡廳、酒吧、婚禮、葬禮和宗教聚會的人數受限制。無法前往教會的基督徒,現在要適應網絡崇拜。

一度擔憂

疫情初期,我身體不適,出現胸悶,需要夜訪醫院急診室。曾在手機視頻上看到一些人在街上撲倒不起的例子,擔心萬一自己出事,家人怎麼辦?先生在醫院第一線工作,兩個兒子又常常外出,家人會不會感染?在疫苗還沒有出來之前,人們處於危險之中,我也難免擔憂。

從容應對

自疫情以來,先生剪了極短的頭髮,隔離了自己,睡後院的獨立單間。

他每天接觸不同的人,去過老人院,機場大樓,隔離的酒店,臨時的發熱門診和急診室,去幫民眾測體溫和取樣檢驗。他似乎也做好了準備,每天都鍛練身體,早睡早起,養足精神去工作。

在封城的日子,大家都不敢出門,他去關懷老人,幫他們購物,送到家門口。疫情下,老年人不便出門,就更需要幫助。他也幫助隔離期後的人前往機場離境。

在教會的牧養小組裡,他組織小組成員通過網絡,在線上一起查考《聖經》,與小組的成員保持緊密的聯繫,讓組員覺得不孤單,大家都在一起同心抵抗病毒。他幫組員買洗手液、茶葉等,把知道的醫學常識與組員分享,告訴大家如何防疫,在疫情轉好的期間和組員一起去遠足,鍛練身體。

先生在疫情面前,不恐懼,積極應對,助人為樂,活出了美好見證,也為家人作了好榜樣。

不停服事

兩個兒子都上大學了,疫情以來都在家裡上網課。可喜的是,他們並不宅家,每個星期都去教會幫助拍視頻,會眾因此可以通過網絡崇拜,他們也在音樂團隊服事,打鼓、彈吉他、帶唱讚美詩、為世界祈禱。在社交網絡上帶領少年人團契學習《聖經》。在疫情平緩時期也遵循政府限定的人數出席實體聚會。

我在微信上分享了兒子們在教會唱詩歌讚美的相片和視頻,有朋友問我,什麼時候可以去教會了?她說她好久沒去教會了,很懷念教會的弟兄姊妹,於是我把她介紹進了教會的群組,她像那個走失的羊回歸羊群,有了兄弟姊妹的交通,不再孤獨,心情好多了。

永生確據

不管疫情如何,家人的生活都在正常繼續著,原來我之前的擔心是多餘的,《馬太福音》六章27節說:「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

家人的表現影響了我,讓我反思為什麼我如此的驚慌,而他們卻這樣的無懼?我想他們因為相信耶穌,心裡早有了永生的確據。這世界非我家,死亡有什麼可害怕的呢?我很感恩,上帝如此眷顧我的家,讓我們可以一起無懼地同心朝著永恆的家鄉往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