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 吐奶的小弟 發生在太平輪上的故事(1)

2019年5月
安平

上海人叫小孩是小寧(人),我蠻喜歡這叫法的。簡單、直白,相對於大人,小孩就是小人;無論多小,他都是人,是獨立的個體,是上帝所造,有別於動物,再小也是值得尊重的「人」。
這是本人要撰寫的太平輪故事的第一篇。作為兩個兒子的母親,我對關於小孩的信息格外敏感。所以這篇要講的就是小人的故事,因為有幾個小人竟然主導、改變了身邊的大人。

改寫了大人命運

大家有沒有覺得小人改變大人的路,這是很不尋常的?在戰亂年代,又逢國共大遷移,小孩子能做什麼?!哪怕是和平時代,小孩對自己的命運、前路、去向,都基本沒有主導和選擇權。然而,在這不太平的太平輪故事裡,竟然有三個孩子,在自己的軟弱上,保全了大人的性命。
第一個小人,我們叫他「吐奶的小弟」。他真的很小,還不到1歲。他的毛病就是老會吐奶。
我養過小人,知道吐奶是很麻煩的。吸進去的奶還沒變成營養,就一股腦吐出來,搞得自己和衣服都一塌糊塗。你若剛好抱著他,那就一起遭殃吧。你若剛好沒抱著他,也好不到哪裡去。因為他勢必是在自己小床上,或者小推車上,或者小搖椅上,或者就幹脆躺或爬在地上。那麼這些地方,就會因為吐奶而一塌糊塗了。這種情況,西醫叫Reflux。很多嬰兒都有這毛病,只是有輕有重而已。
他的母親本來買好了1949年1月27日太平輪的船票,可是因為他吐奶,就擔心這輪船可怎麼坐啊。太平輪以前是美國海軍的貨輪,屬於那種Package Built。就是那種什麼東西都是標準尺寸,拼在一起就可以很快造好的東西。大家買過宜家的家具吧?那種扁平的盒子,拿回家一拼就成了桌子椅子。
太平輪就是這種按尺寸配件什麼的,很快一下就拼好的船。它的特點就是船身輕薄,航行快捷,這樣就可以比較容易躲開戰爭中敵方的炸彈,可是因為輕薄,航行中就晃動得很厲害。

退了船票換機票

小孩本來就很會吐奶,再去坐一艘很會晃動的輪船,當媽媽的就不太樂意。但是當時買不到機票啊,飛機都是包機,塞得滿滿的。怎麼辦呢?就在出行的前一天,有朋友跑來告訴小孩媽媽,有一張退掉的機票!小孩呢,可以由大人抱著上飛機。
飛機比輪船快多了呀!又沒有輪船那麼顛簸,那就完全解決了吐奶問題。於是媽媽把船票退掉,換了這張由上海飛去台灣的機票。當天,1月26日,就抱著吐奶小弟,先飛到台灣去了。
小孩有個堂哥(大概比較大一點了,不會吐奶),還有幾個親戚,加上財物,就按原計劃,第二天,1月27日,坐太平輪啟程。結果你們知道了。那艘船,沉了!

後來成為大學者

這個吐奶小弟呢,蠻會讀書的。台大外文系畢業後,在學術的領域一路扶搖直上,台大,紐約大學,甚至耶魯大學他都任教過。後來去了香港城市大學任教,他就是鄭培凱教授。
想不到吧,當年襁褓裡的那個小人,後來成了大學教授!他母親呢,遇到好事高興的時候就說,「哎,多虧你吐奶,我們才活到現在。」可是遇到人生愁煩事的時候,就說,「唉,都怪你吐奶,要不然當時跟著太平輪一沉,就不必現在碰到這煩心事了!」
所以,人啊,同一件事,有時候感恩,有時候埋怨;要格外當心,可別在恩典裡墮落了!

附錄:太平輪故事背景概述

太平輪的沉沒事件,發生在1949年1月27日。當時正值國共內戰的後期,大批難民逃離中國大陸,用金條換取艙位或靠內部關係,擠上早已經客滿的太平輪。此豪華客貨輪載有乘客近1000人,屬於國民黨撤往台灣前的最後一批乘客。乘客中不乏社會各界名流人士,船上載有600噸的鋼條,《東南日報》印刷器材及白報紙,中央銀行重要文件1000多箱,國民黨檔案,軍需物資,金銀珠寶等等大量貴且重之物品。
由於燈火管制,輪船超載超速,最終太平輪在浙江舟山群島海域的白節山附近,與貨輪建元輪相撞,兩船相繼沉沒。當時太平輪上有近千人喪生,建元輪也有72人殉難,幸遇澳洲海軍在附近救起34人,加上舟山群島漁民所救起的未登記人員,一共只有50多人生還。太平輪的沉沒所帶來的轟動,絕對可以比作中國的泰坦尼號。
承惠網絡並張典婉著作的《太平輪一九四九》提供資料,從這期開始,我會推出一系列小故事,都是和太平輪有關的真人真事。小故事大多是和人相關的悲歡離合片段,當中有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也有默默無名的普通老百姓。
這些故事,從大處說,是記念這段讓兩岸人民都震動的歷史;從小處說,抒發一下個人情懷,思考人生。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當人發現生命不在自己手中,才會俯首稱臣,敬畏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