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社論) 澳洲華人移民

2017年12月
江河

澳洲是一個移民國家。自從菲立浦船長率領第一艦隊,帶著780名囚犯、211名士兵,和一些行政人員及其家屬,於1788年1月26日抵達悉尼,宣告新南威爾斯殖民地政府成立,迄今近230年。根據澳洲統計局數據,澳洲現有人口達2,400多萬,其中原住民(土著人)約60多萬,約佔總人口3.3%。換句話說,澳洲有超過96%的居民,是移民或者移民的後代。據2016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澳洲現有華人逾120萬,是在家庭中使用英語以外語言的最大族群。

艱難時期

在不同年代,澳洲華人移民的特徵是大不一樣的。由1850年代淘金潮興起直至1972年聯邦政府廢除白澳政策之前,華人在澳洲處境艱難。在早期來澳華人中,多數人只想掙到錢後,仍然回去家鄉,與家人團聚。由於政策的限制,很多華人實際上很難將留在中國的配偶申請來澳洲居住。那些能夠在本地婚娶,落地生根,繁衍後代的華人,由於語言、文化的變遷,他們的後代,基本上都進入主流社會,而很少出現在華人社交圈。以在澳洲比較廣為人知的梅光達為例,他因為被洋人收養,受英文教育,後成為富商。他娶洋女為妻,他的兒子也娶洋女為妻,到了第三、四代,他們無論從外貌、語言、生活習俗上,已看不出多少華人的血緣。

越南難民

1970年代中期,澳洲收容了大批受戰亂影響的越棉寮難民,其中不少是華人。因為政局的變動,許多人在一夜之間失去了家園和全部的財產。為了逃避逼迫,人們不惜用金條支付昂貴的船費投奔怒海。由於是難民的緣故,這個群體往往比其他背景的族群更努力。多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筆者和本地某大學工學院院長一起晚餐。這位院長就是那個時期從越南逃難出來的。「因為我們是難民,所以要更加努力。」這句話,就是那天晚上他在餐桌上說的。
曾聆聽一位朋友講述他從槍林彈雨中逃亡的過程。來到澳洲後,他做過送牛奶的工作,也當過報社編輯,後來開店舖,現在退休了。他女兒是個醫生,兒子在一家大型連鎖食品供應企業當部門主管。兒女的成就,是朋友最大的安慰!還有本報作者清心女士,也以親身經歷,見證這一群體的移民生活。

留學群體

得益於澳洲政府推行的教育出口政策,從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數以萬計的中國人獲得留學簽證進入澳洲。這個龐大的留學群體後來因為政治原因,幾乎全部成為了澳洲居民,使得澳洲華人社區在短短數年間快速成長。由於這個群體多數具有較好的知識背景,經過近二、三十年的奮鬥,他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已成為卓越的企業家。
筆者今年五月曾造訪一個距悉尼約5小時車程、佔地25平方公里的養牛場,業主就是那個時期來澳的留學生。除了這個養牛場之外,他在同一地區還擁有另一個相近規模的農作物種植場。大約在五年前,他還獲頒州長出口獎。這位朋友的成就,正是上述這一移民群體的縮影!此外,也有一些人,透過艱苦的學習,獲得澳洲學位,實現在澳洲從事教育的夢想。(參見本期專題文章「潘老師的奮鬥歷程」)

富二代

踏入2000年代,留學生群體面貌發生極大變化,最明顯是大批富二代的湧現。他們在留學期間,不僅不需要打工,甚至買豪車,到酒樓吃喝,出手豪爽。有的父母還買下物業給留學的兒女居住。據了解,這些富二代往往無心向學,成績不佳。反而是那些家境並不寬裕的孩子,倒能吃苦,一面讀書,一面打工,以微薄收入,幫補支出,最終完成學業,申請居留,開始新移民生活。

香港移民

在澳洲政府制定的所有政策中,歷年來變動最多的,相信莫過於移民政策。而每次政策的變動,總是使移民的門檻更高一點。就在寫作本文的凌晨,筆者送一對香港夫婦去機場。他們告訴筆者,20年前,他們就是以商業技能類別申請移民的。那時政府要求的投資額不及現今的一半,然後同樣要聘請幾位當地的居民,每年的營業額要達到規定的額度,當他們的條件符合簽證的規例後,就可以申請將商務簽證轉為永久居民,就是人們常說的綠卡。他們開餐館,做潮州菜,三個女兒都已成家。談起澳洲的昂貴房價,他們夫婦有意在女兒買房的事情上幫一把,使她們的生活容易一些,可見夫婦倆經濟狀況不差。總體而言,來自香港的移民,因受英文教育,在語言上具有一定優勢,就業機會也多一些。

建議與期勉

澳洲華人社區還有來自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和其他背景。無論從哪裡來,要適應澳洲的生活,就應當忘記背後,努力面前!
在澳洲生活,英文是必需的語言。如果沒有什麼謀生的技能,建議你從頭學習,學到越多,你的生活就越方便。學會一種技能,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對一位新移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工作是立足的關鍵。沒有工作就不能生存,沒有工作就找不到自身的定位。要在工作中看見意義,享受工作帶來的樂趣。我們住在澳洲比較久的,要幫助新來的人。我們的眼睛,要能看見新移民的需要;我們的雙手,要作新移民隨時的幫助。如此,基督的愛就得以彰顯,人心也願意歸向神(上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