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社區英文班

2018年5月
圖、文:曾小潔

上英文班是我在澳洲生活的一部分,它不僅僅是學語言的地方,還能交朋友,學習本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普世價值觀等等,也是一個讓新移民快速融入社會、順利找到工作的平台。

我的老師
14年前,兒子上了小學之後,我就有了很多空閒的時間,因此去了社區英文班。
遇到的第一位英文老師Betty,是來自英國的移民。她喜歡古典音樂和純朱古力。她告訴我們,比利時的黑朱古力是最好的,買回來就放進冰箱,每天都忍不住打開冰箱偷吃。我小時候吃過一次朱古力,覺得味苦不喜歡,聽了老師的介紹,我開始嘗試,居然上癮了。
Betty老師上課前,常常開音樂給我們聽。後來上完英文課,我繼續留在社區中心辦的古典音樂欣賞班,Betty老師也在,她是忠實的聽眾。多年前,Betty老師因為心臟病停止了教學,由Lise來頂替她的工作。Lise是丹麥人,會好幾種語言。年輕時去了英國,30多年前移民來了澳洲。她的教學方法很特別,讓你在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學會用英文來表達,而不是語言學院預備考試的古板教學。
最近幾年,Lise每年都去摩洛哥居住三個月。她不在時就由別的老師來代課。口語班的老師都是義工,包括莫琳老師,她教我們四年了;Ann老師也會來幫忙。我們一個班平時是兩個老師一起教。這些老師都像老朋友,非常友好。每個老師外出旅遊時,都會給我們寄明信片。
去年期末,Lise老師給我們上課,上到一半突然哭了,原來不知是哪個同學,向社區中心投訴她。Lise教我們有十年了,她熱愛教英文,儘管六十多歲了,也不想失去這份工作。我和一些同學馬上幫她寫信向社區中心求情,可她還是被辭退了。中心的做法有點兒不近人情,我不再去這個英文班,以表達對她的支持。我還要更努力學好英文,來報答她的培育之恩。
《聖經》說:「又要愛鄰舍如同愛自己」,社區英文班的義工老師,就是出於這樣的愛心來教學生。

學習寫作
移民來到一個新地方,一切從頭開始,當中自然有很多的不適應,也有很多的感想。每個學期,老師都讓我們把日常趣事寫下來,一方面讓我們練習寫作,另一方面又可以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情感得到渲泄。大家都喜歡寫,有的寫旅遊,有的寫小時候的趣事,每一年都會打印成一本書。記得一位義大利的同學,寫她人生第一天上學很開心,但第二天母親讓她起來上學,她說:「還要去呀?」
我寫了幾篇文章,都得到Lise老師的喜歡,於是我就有興趣繼續寫。後來我把它們翻譯成中文,有一天見到一位報業前輩,我向她展示了我的作文,於是我得到了為報章寫作的機會,一寫就是五個年頭。我很感謝Lise,正是她帶我走上寫作之路。

英文班學生
英文班就是一個小型聯合國,哪個國家的移民都有。聚在一起像是一個大家庭,每一位同學都是特別的,都會受到尊重。
同學們常常帶原住國的食物和特產來,大家一起分享。意大利的約翰、馬利亞和愛瑪會帶意大利點心,馬來西亞阿美會帶木薯糕,印尼的阿玲會帶耶汁糕,我會蒸蛋糕,還有人帶日本的壽司、韓國的餅乾、保加利亞的食物等等,每個人都樂意分享。
我們曾經有一個作業,介紹原居國最受歡迎的食物,然後教班上的同學做,在中心的廚房裡大家一起完成烹飪。我教大家做餃子,有同學教我們做手工意大利粉,日本同學擅長做壽司,韓國同學會醃大白菜等等。人人都參與,分享其中的樂趣。

結交朋友
在填寫社區中心的表格裡,有一欄問:「你這個學期有交到新的朋友嗎?除了課堂有一起外出嗎?」想起14年前我第一次去上課,見到一位馬來西亞的華人移民,後來我們成了好朋友,友情一直維持到現在。
平時下了英文課,有時會和老師一起去中國餐廳飲茶;有時去意大利餐廳吃薄餅、喝咖啡;有時去韓國餐廳或日本餐廳用餐,繼續我們的交談。英文要有環境才容易學。還有的同學一起結伴去踩單車,郊遊或去某一位同學家吃飯。我們也都是臉書上的好友。後來有的朋友返回原居國了,但仍然有聯繫。
每個學期最後一天,我們都會聚餐。約翰總是帶他家的醃橄欖,和他自己釀的紅酒還有點心來與大家分享,然後我們AA制買意大利薄餅回來一起吃。有時我們會在外面的餐館吃。多年來,大家彼此友好相待,融洽相處。

政府重視
當地政府也很重視社區英文班,社區中心還有車接送交通不方便的學員。老師帶學員參觀當地圖書館、博物館,還帶我們去參觀總督府。政府部門會派人來班上,介紹當地30年的城市建設計劃,並徵求我們的意見;教我們如何將垃圾分類。當地的環境保護義工團體也來招募義工。澳洲和諧日活動也邀請我們參加,一同觀看移民故事的紀錄片。
澳洲是以基督教立國的國家,幫助新移民,扶助弱小,尊重別人,良好的行為,禮貌的言語,是這個國家的優良傳統。在多元民族共處的澳洲社會,人民更需要增進了解,互相包容,彼此尊重,共同創建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