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迴響: (守望雙聲) 文字工作不易為

2018年6月
潘振輝

做文字工作不容易。尤其在21世紀,社交媒體越發盛行,實體報章的文字工作更不易做。
今天每人都有表達意見的權利,各有發聲的渠道,隨想隨發,但有內涵的言論,有質素的文章,恐怕是鳳毛麟角。幸有《號角》月報,如濁流中的清泉,讓我們在知感層面,俱有正確積極信息。
《聖經》有言:「快快的聽,慢慢的說」,委實是人生智慧,但知易行難。爭相發言的場面多了,虛心聆聽的藝術少了。生活步伐的急促令人變得膚淺,我們沒有閒暇安靜,三省吾身恐怕少之又少。傳媒每以影音主導,一浪接一浪,不斷刺激我們感觀,致令腦袋只有一幅一幅圖像,卻不懂細心思考批判。
文章段落行間的留白,提供了停頓思想的空間,讓讀者可以爭議共鳴。大家總說《神鵰俠侶》電影或劇集內的女主角不像小說描繪的,因為每位讀者都有其心目中的黃蓉,這正是文字巧妙之處。它提供了想像空間,讓平日不多思索、不善創作的人也能透過他人文章,虛擬體驗,在腦袋中「二次創作」。實體文字另一可貴之處是它超越年日,不假儀器而可以隨處閱覧,不像其他數碼相片錄像,社交群組通訊,在「三無」之下,只是一堆電子廢物。三無者:無電力,無通訊網絡,無解讀軟件。唯獨普通數頁黃紙,可在千里之外的荒野,或經歷百載千年,仍不用借助高端科技,覧閱無遺。哲思洞見,得以留傳。
當然明白,數碼海嘯正以排山倒海之勢,將傳統書刊文字覆蓋淹沒,豪不留情,故此,仍要出版實體報章,似乎極為不智。然而,感謝角聲佈道團有這份稚子之心,領受挑戰,於五年前創辦《號角》月報澳洲版,搭建文字事工平台,號召一眾文林高手,開展這份「不可為而為之」的事工。默默耕耘,親親僑民,更在這「指男為女」的彎曲悖謬世代,逆流而上,為真理作證發聲。非常感謝《號角》老編不棄,竟然讓才淺的我搭順風車,與呂牧師配搭,參與這項筆耕工程,服務社群。
在澳洲,一個五週歲的孩童要離開熟悉家居環境,進入小學附屬幼稚園學習,體驗新事物,面對新挑戰,脫離幼兒階段,邁向成熟,在成長路上跨出大步。祝願五歲的《號角》在這轉捩點也大膽創新,突顯先知觸角,胸懷社區,環視國際,舉目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