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活在文化的夾縫裡

2013年3月 

文/鄧雪儀

小柔雖然在澳洲出生,但她在一個非常傳統的中國家庭長大。家中除了父母和比她年長兩歲的哥哥外,還有祖父、祖母、姑丈和姑母及表妹一家,可以想像,家中的環境非常熱鬧。小學時,小柔先在一間全是亞洲人的學校就讀,後來整個大家庭搬到另一區,小柔和哥哥同時轉讀區內的一所小學。這間學校和先前一間不同的地方,就是幾乎完全沒有其他亞洲人,小柔逼不得已和西方文化的孩子做朋友。

對於兩種不同的文化,小柔覺得和亞洲文化背景的人做朋友,彼此間有更大的默契,原因是大家的背景相同,對事情的價值觀和取向都相若。不過,小柔和在西方文化裡長大的朋友,也很合得來,因為基本上,她覺得自己可以了解和接受他們的文化,而他們對自己的中國文化,縱然並不一定十分明白,但他們也很懂得去尊重她。

到了中學,小柔就讀的學校,東西兩種不同文化的學生各自參半。小柔選擇了和自己一樣,有中國文化背景的人做朋友。與此同時,小柔亦在學校以外,結交到更多來自東方文化背景的年輕人。東方文化的一個特色,就是父母很著重子女的學業。小柔在這些躋身著名菁英中學的朋友中,看到他們的期望是在高中會考上,拿到99.9的美滿成績,而自己卻只求達到85,可以讓她被大學錄取的分數,不免產生自卑的感覺。漸漸的,她感到學校的功課很吃力,對很多的學科都提不起興趣,最後,在十年級最後一個學期,便經常地逃學。

媽媽,我要搬家!

與此同時,小柔跟父母的關係,也弄得很不愉快。學校功課的壓力,別人無心的嘲笑,造成她對責任的逃避,並嚮往外出與朋友作樂取興的時光。母親看在眼裡,自然會對她提醒責難,因而挑動小柔要爭取行動自由。此外,隨著年齡增長,小柔感到家中缺乏私人空間,試問一家九口,擠在同一間屋裡,和一般西方家庭,只是一家四口的情況,如何能夠相比。家居附近的環境,「多見樹木少見人」,也令小柔沮喪。她喜歡交通方便的地方,使她在出入上有更大的自由,為著種種原因,小柔興起了搬家的念頭。

小柔向母親道出搬離家庭、獨立居住的意念,但母親卻只當她開玩笑。後來小柔向父親認真提出,藉著父親解說,母親才知道小柔是說真的。經過一番掙扎,母親終於答應小柔的請求,並為她和同校比她高一級的女友,尋找合適居所。

謝謝對我的信任

如今,小柔搬家已近三個月。學校新年度剛開始,小柔收拾心情,嘗試重新投入學習。她深知道,母親讓她搬出去和朋友同住,其實是給了她很大的信任。雖然出外玩耍對小柔有很大的引誘,但為了回報媽媽對她的信任,她願意盡最大努力,面對引誘的挑戰。

最後,小柔提到中西文化的差異,使年輕人和上一代,產生很大的思想及意見分歧。例如說,受西方文化薰陶的年輕人,看喝酒玩樂是正常的社交,但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卻認為這是有害身心,絕對不應該做的事;為著這些事,兩者往往產生很大的摩擦。有一次,小柔因著好奇,向母親詢問懷孕的事情,母親大為緊張,即時追問她交友的狀況。這種在西方教育制度下受到鼓勵的談論,竟然換來母親的疑慮。小柔感到母親不信任和不了解她,造成她和父母間的疏離,甚至在某些事情上,寧可隱瞞他們,藉以減低他們對自己的干擾。

不過,從小在教會環境下長大的小柔,父母都是敬虔的基督徒,他們在各自的立場上,或許有著不同的見解,但最後雙方卻能因著基督和彼此間的愛,放下固執,嘗試去了解中西文化背景對年輕人的衝擊,作出坦誠的討論,並且接納對方的軟弱或不足。這是愛的學習,也是愛的祝福。被人嘲弄為愚昧的小柔,卻找到了智慧的根基。誰說我們這一代,是失落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