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旋律: 「我在這裡,請差遣我!」——黎金城的前半場和後半生

2013年7月 

文/楊鴻鈞

「他沒有當我是負累或擔子,而是運動員練習時用的一塊鐵,為的是使他跑得更精彩。」

「這世界是不公平的。為什麽有人生來就富足?為什麽我父母一生行善,卻供不起唯一的兒子讀書?」如果你13歲就輟學,開始踏足社會,自己謀生;你心裡不平、憤世嫉俗,這都不足為奇。

你可以想像,一個13歲的孩子,離開父母,隻身闖世界,是什麽滋味。

這就是黎金城的童年。在他的記憶裡,父母儘管貧窮,但有比他們更窮的人死了,他們會出錢(買棺材)為其安葬。對父母來說,作這些事,乃是行善積德。父親是前國民政府海關的緝私人員,大陸政權易手後定居澳門。按這世界的定律,清廉和清貧差不多是同義詞。如果一個公職人是清貧的,你大概可以設想他為官應該是清廉的。

黎金城出生在澳門。他有兩個姐妹,而他是家裡惟一的男孩。雖然一家有三個人做工,卻無力供他完成學業。這就是為什麽,他中一還沒讀完,13歲就輟學,獨自踏足社會,到香港謀生。

先甜後苦的人生理念

「人生最常見的情況不外兩種:不是先苦後甜,就是先甜後苦。如果選了先苦後甜,要是我40歲就死了,我豈不很笨?倒不如掉過來:先甜後苦。」那時候,黎金城相信他比很多人更聰明。他心目中所謂的甜,就是盡情享受人生,在風花雪月裡陶醉。

從事餐飲業,算是能掙到錢的行業。從普通的茶餐廳,到高檔的消費場所,憑著勤奮好學,黎金城練就了一身做工掙錢的本領。但他既已認定了先甜後苦的人生理念,他從工作上掙取的收入,不僅沒有用來孝敬父母,反而要讓父母倒貼他個人的花費。

當他想到對父母的虧欠,甚至開始討厭自己。希望生活有個新的改變,他告別了13載香江歲月,來到澳洲,展開他人生的另一頁。

「在我做工的地方,有一次,一大班夥計與警察打鬥,結果所有參與的人都被警方帶走,恰好那天我不在。又有一次一個看場的頭目,被人用三角銼捅傷背部,正好又是我休息的日子。」現在回頭看,黎金城惟有感恩:那時他還不認識神(上帝),神卻保守他免受災禍。

婚姻觸礁

「除非不結婚,結了婚就不會離。」這是黎金城對婚姻的最初信念。在澳洲,黎金城邂逅了一位漂亮的金髮女孩,就像一段美麗的童話,他們結了婚,生了兩個可愛的女兒。

如果你觀看天上的雲,你看那雲的流動、運行、組合、分散;有時,透過陽光的折射,呈現炫目的色彩;有時,當厚重的雲層聚集,就將大地與陽光隔絕;或許,你會從中得著一些智慧——人生像雲,變幻無常。

連黎金城自己也想不到,他看重婚姻,也愛妻子女兒,卻有了婚外情。

妻子為此傷透了心,他們離了婚;兩個女兒跟隨媽媽。

黎金城知道是自己的錯。他希望妻子能給他一次機會,使這家庭得以團圓。足足等了十年,也一直供養著女兒;最後妻子沒有回心轉意,嫁了別人。

尋找就尋見

離婚後,黎金城開始思想:人生到底是怎麽回事?人生的意義是什麽?

同事中有一位基督徒,正在讀大學,周末到餐館做兼職。

雖然他聽不進基督徒同事傳講永恒的福音,因為按著中國人的說法,人死如燈滅,哪有什麽永恒?但他發現,這位基督徒同事有著明確的人生目標——她在讀社工專業,準備將來畢業後,回香港去服務弱勢群體。

「我有的東西比她多,但她有的東西,比如平安、喜樂、明確的人生方向,卻是我沒有的。」

有一次基督徒同事又邀請黎金城參加聚會,他照例的推搪。

「你說人死如燈滅,你死過嗎?你怎知道人死如燈滅?」基督徒同事問。

憑著這句話,黎金城開始參加查經團契。神開啓他的心。他所尋求的人生答案,在耶穌身上,得到了清清楚楚的回答。他很快就決志,接受耶穌作他生命的主宰,讓耶穌在十架上所流的血,洗淨他一切的污穢。

他用了三個月時間,把整本《聖經》,來回看了十幾遍。《聖經》的真理,使他如飢似渴。

接受呼召

「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這是《聖經》以賽亞書中的一段經文。

「我在這裡,請差遣我!」黎金城讀到這句話,心裡非常清楚,這是他餘下人生的立志!

走進新生活

在教會裡,他遇見Yora ,是個單親媽媽,帶著兩個未成年的孩子。

那時他正在讀《路得記》。路得的婆婆在異邦喪夫喪子,路得捨不得離開婆婆,與婆婆一起回到夫家的故鄉。同族中的波阿斯施恩給這對孤寡婆媳,後來更娶了路得,使路得成了蒙福的婦人。

「你把她娶過來,替我照顧她。」黎金城嚇一跳。娶一個單親媽媽,還帶著兩個孩子,神真要讓他擔這樣的擔子麽?當他確認了那是神給他的吩咐,他迎娶了Yora。那場婚禮是那樣的特別:黎金城的兩個女兒,Yora的一對兒女,為他們作花童花女。當黎金城挽著Yora,踏著孩子們撒落的花瓣,緩緩走進他們的新生活,在那一刻,他心裡或許還在琢磨:「替我照顧她」是啥意思?
直到有一天,Yora突然中風,他才明白,神要他做的事臨到了!這時,離他和Yora結婚還不到半年。

他們都很坦然,毫無驚慌,好像早就知道要有(中風)這件事。

嚴父慈母

黎金城放下工作,全時間照顧太太。中風後,Yora的半邊手腳受影響;兩個孩子還小,因而所有的家務事,全落在黎金城身上。買菜做飯、洗碗洗衣、吸塵剪草、接送孩子。忙碌,但充滿喜樂!對待孩子,他既是嚴父,又當慈母。在生活上,他悉心養育他們;在信仰上,他帶領他們成長。等孩子年紀稍長,他訓練他們輪流分擔家務。以至於孩子長大後,發現自己比同齡人能幹時,都感謝爸爸對他們的嚴格要求。

不一樣的生命

多年下來,靠著政府的補助金生活,家裡已一貧如洗。當他變得什麽都沒有的時候,他的生命卻比以往任何時候更豐盛。

在家裡,他帶領全家人做家庭崇拜。他也開放家庭,招待初信和慕道的朋友。他還發起一項探訪監獄事工,鼓勵一班弟兄一起,定期到監獄探訪那些被人遺忘的華人監犯,向他們傳福音。

「我們買一些能夠負擔得起的包點、燒肉帶去,每次的聚會先吃飯,然後有唱詩、禱告、讀經和信息分享。」Yora稍為好些了,除了每月定期的探訪之外,他們夫妻倆還按著某些監犯的情況,另外安排個別探訪。

這項監獄事工,他們前後做了十年,直到黎金城轉換到另一個工場,才不再參與。

屬靈夥伴

黎金城對福音的熱誠,對別人靈魂的需要,對他人生命的關懷,是Yora最欣賞的。由於中風的後遺症,使Yora長期需要丈夫的照顧;但在黎金城參與的事工上,Yora則是丈夫背後的堅定支持者。

「他凡事以神為先。有時我需要有人陪,他卻要開會。」Yora完全理解,「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一起做一件事,除非我太累,或身體不適。」除了多年的監獄探訪,黎金城被差往墨爾本拓展當地餐館福音事工,Yora也一起前往,夫婦同心服事,直到當地事工能自立運轉,才回來悉尼。

「他沒有當我是負累或擔子。」Yora說,「而是運動員練習時用的一塊鐵,為的是使他跑得更精彩。」

「另外,他會經常反省自己。幾乎每件事都反省。」他盡力照顧Yora,但也會無意中傷害了她。「這時,他立刻就會反省。」這一點,也讓Yora欣賞。

Yora過去是做時裝設計的,而黎金城做餐飲業出身,他們看事物,一個是浪漫藝術型,一個是簡單實用型。應該說,他們是非常不同類型的人,而神把他們結合在一起,作美好的屬靈夥伴。

水和油是不可能兼容的,在神手裡卻成為可能。

在職場服事

黎金城13歲入餐館行業,對行業中的甜酸苦辣,他深有體會;對從事這行業的人們,有一份特殊的負擔。

「你要向這行業的人傳福音,就要在他們中間,才能明白他們的需要。」他希望透過個人的交往,用生命去影響生命。

「而且你所接觸的,不僅是你的同事,還有前來吃飯的客人。」他始終認為,餐館業是個很好的福音工場。

除了那三年全時間照顧Yora之外,他一直沒有真正離開過這行業;即使奉差遣到墨爾本(開拓當地事工),仍然先從做餐館兼職開始。

凡事多作一點

黎金城行事的另一特點是,無論作什麽,寧願多花點心思,多費點工夫,讓事情做得更好些。

「凡事多作一點,效果就很不同。」這是他常提到的一句話。

「我們給別人擺上的,不是應付。你去買燒肉,要找一家好一些的。你預備茶點,不要隨便到超市買一盒蛋糕回來。那些蛋糕都太甜,很多華人吃不來。當你願意擺上最好的,人家會看得見。」

無論在宣教機構、在教會、在福音工場,甚至在家裡,他都願意為神的緣故,盡心盡力多作一點,把自己最好的擺上,去服事別人。

勤學不止

前面已提過,他13歲就輟學,算學歷,連初中都算不上。為了宣教和教導的需要,他進入神學院接受裝備。全部課程使用英文,背經文、寫作業,對他來說,實在是巨大的挑戰。而他沒有退縮,用他自己的話說,像他這樣的基礎,能夠讀完三年神學課程,簡直是個神蹟。

此外,在服事過程中,他謙卑學習屬靈長者的榜樣,留心看他們怎樣帶領會議,怎樣訓練新人,怎樣預備一篇好的講章,透過不停的努力,使自己的事奉更有果效。

全力以赴

談到將來的計劃,黎金城坦言:距離退休年齡,只剩下不多的時間,這剩下的幾年會全力以赴,去完成神所交托的福音使命。

在澳洲中信(中國信徒佈道會),黎金城現在擔任差傳主任。深信神把他放在這重要的崗位,必要大大地使用他。

後記:二十多年來,黎金城一邊照顧太太,一邊忠心事奉,愛神愛人,始終如一。「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神所賜予的大愛,成為他生命的永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