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悉飄——流動人生樂與苦

2012年12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許先施、易慶初、漢兒、林碧嬌、Diane Zeng、Caleb Wong、周振成
圖:James Ng(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易慶初(Thomas Yick)

年齡:60+
職業:退休
往返地區:澳洲–香港
每年往返次數:2-3次
易慶初,可算是風流派的流動人士。昔日他從事珠寶設計,如今告別了奔波勞累的事業衝刺期,每年皆會帶著給兒孫的玩具,出入機場三遍,與妻子回香港三數星期安享兒孫樂。他笑說家中總備有行李,每次出門都不用大肆收拾;但最重要的,還是給兩歲及四歲的孫兒準備玩具。雖然每次回港他都很享受與好友高談闊論,分享人生,探討信仰,然而論到會否結束流動生活,搬回香港居住,他仍然會持否定態度。他解釋,移民澳洲已二十年,喜歡這裡恬靜的環境,所以會在澳洲終老,流動的日子將長此下去。

羅慶榮(Bruce Law)

年齡:30+
職業:製造業
往返地區:澳洲–廣州
每年往返次數:6次
每次遠行,他都帶著疲倦而輕鬆的心情上機,希望兩邊走的日子,會在三年後退休而終止。直到現時,羅先生因工作需要,每兩個月便要去廣州一次,出門都只帶上背包。面對這種生活,他既喜且悲,喜的是每次都能看見中國最新走勢;悲,則是自己一個人下班後會很無聊,會掛念家人,那時就只有通過skype視像電話,見見家人。此外,他亦體諒到妻子獨個兒帶著孩子,很辛苦,而他卻不能在睡前讀故事給女兒聽。至於將來,他希望在家鄉中國梅州終老,因為他喜歡落葉歸根。面對流動人生這個現象,他說:「這是全球化的走勢,在可見的將來,各地文化將會互融,國與國距離拉近,出入境手續簡化,工作履歷將多國通行,甚至教育可以全球化。例如一所學校在世界不同城市有分校,共用同一個課程設計,學生即使遷移到不同城市,課程也立時接軌。」

巫若天(Tin Mou)

年齡:20+
職業:學生
往返地區:澳洲–香港
每年往返次數:2次
在澳洲留學的巫若天,會用盡所有假期,回港探望他所牽掛的親人朋友和伴侶,香港的社交圈子和熟悉的環境,都令他放不下。旅程短則一個月,長則三個月。當他一個人回到澳洲時,他會隨身攜帶伴侶所送的手信及錢包內的照片,以解思鄉之愁。問到他會在哪裡終老?他卻沒有明確的說法:只要家人和伴侶在哪,我就在哪。他預計在畢業後回香港定居,流動生活亦可以告終。他指在他所認識的同學中,也有人因牽掛而常常回家,過著流動生活。

梁鳴亞(Albert Leung)

年齡:50+
職業:退休
往返地區:香港–澳洲
每年往返次數:2次
昔日從事會計的梁鳴亞現已退休,但他卻切切實實是夾心階層。上有九十多歲的爸爸定居香港,下有一對二十來歲的兒女長居澳洲,為了讓老有所依、幼有所靠,他要一年往返澳洲兩遍。每次來澳都是一場苦差,在澳他要打理屋子及花園,回港又要清潔被舖,日子總是忙個不停。可幸的是,梁先生每次都與妻子同行,免去相思之苦。不過在港期間,他只能和在澳的兒女以電郵或電話溝通,有時因時差問題會難於聯絡。兒女是他的寶貝,但由於其他親友家人全在香港,他計劃终老香港,如此兩地奔波的日子,無疑還會持續好一陣子。

J Cheung

年齡:50+
職業:資訊科技顧問
往返地區:澳洲–香港
每年往返次數:3-4次
13年來,J Cheung都過著澳洲住一個月、香港住兩個月的生活。他並不情願過奔波飄泊的生活,但為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質素,他不得不在香港工作。當然,他常常經歷家人與工作兩邊的拉力,無法兩全其美。他不時掛念家人,他的手機有許多家人的照片,每當父母或妻兒在澳洲患病時,他不能在家人身邊親自照料;有時候,工作中的顧客亦不知道他身在何處,這樣身不由己的日子感覺很苦。他渴望流動生活總有終結的一天,但卻不知何日才可實現。

龔淑珍(Wendy Kung)

職業:護士
往返地區:
澳洲–香港
河南–雲南
每年往返次數: 2-3次
龔淑珍每回離境,都是為了到中國大陸偏遠地區,當義診手術護士。從1991年河南安陽的水災開始,一直到現在,她都參與其中的醫療工作。當時醫療隊只有一個澳洲人,現已發展到20人,成立了澳洲「天鄰基金會醫療隊」。由於基督信仰使然,她每趟旅程都不孤單,而且懷著使命走進災難的前線,去接觸有需要的人。雖然每次行程只有十來天,但每次都與神的關係更親密。某些整形手術的成功率很低,幾乎是不可能做的,但是每一次,神都會帶領,賜智慧給做手術的醫生,不僅讓手術順利,還化腐朽為神奇,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看到殘疾人士經過手術能站立甚至走路,經歷身體和心靈同時的轉變,龔小姐認為每回的流動旅程,都載著奇妙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