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人生: 新文學的宗師 梁啟超

2012年12月 

文/畢珠

《讀陸放翁集》
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
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清/民國‧梁啟超

梁啟超(主後1873至1929),字卓如,號任公,對近代中國的政治、文化影響深遠。他從最後的封建皇朝,一路走進國民政府,沒有像他的老師康有為一樣,被無情的歷史潮流淘汰,那是因為他不斷思想更新,正如他的名句:「我執我矛以伐我,今是昨非不敢自默。」

文學神童 提倡變法

他於同治十二年,生於廣東新會一個耕讀之家。自幼聰明智穎,6歲已熟讀四書五經;8歲為文,能下筆千言;12歲應學士院試,補博士弟子員;13歲至廣州,肄業於學海堂。17歲考中舉人,主考官李端棻尚書,對他的才華十分欣賞,把親妹妹嫁給他,即建築學家梁思成之母李夫人。

光緒十六年,康有為布衣上書失敗,被放逐回鄉,舉國皆以他為「怪物」,但梁啟超卻去拜謁他,並對他力圖變法的心志,十分佩服,從此拜康有為門下,成為中國改革派的先鋒。他為提倡變法,曾在上海主撰《時務報》,並著《變法通義》等,盛倡維新救國之道,使有識之士,紛紛加入改革派行列。

辦報辦學 保皇反皇

光緒廿四年,梁啟超輔助德宗變法失敗,愴惶逃往日本,跟隨他的有弟子蔡鍔、李炳寰等十一人。他們在東京創辦《清議報》,並設立大同學校;廿五年又在夏威夷,創立「維新會」,致力鼓吹革命。拳匪之亂時,他曾潛回中國,後又前往香港、南洋、澳洲等地,強化各地「維新會」的組織。

光緒廿七年,他重回日本,創辦了《新民叢報》、《新小說》等雜誌,介紹西方文化與學術思想,大受國內外學子歡迎,雖然清廷嚴禁,但卻越禁越熾;如是者十餘年間,使中國人思想大變。梁啟超在逃亡之初,曾與康有為共組「保皇黨」,他對光緒皇帝,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的《歸舟見月》,就是為光緒而作:

瀛海團團月,相望幾百回;
即看桂影瘦,長是露中開。
照夢成深憶,窺愁又獨來;
十年往還路,為汝一徘徊。

但他在週遊列國後,深知專制的皇朝,無論如何改革,也只是換湯不換藥,惟有民主政治,才能徹底解決國家的問題。因此他與康有為分庭抗禮,不但支持孫中山先生革命,在民國成立後,還積極協助弟子蔡鍔,反抗袁世凱自立為皇;後又鼓勵段祺瑞,舉兵對抗張勳復辟。在段祺瑞任國家總理時,他擔任財政總長。

思想蛻變 不斷維新

民國八年,他受「巴黎和會」聘為顧問,並漫遊歐洲。回國後致力教育,並推行新文化運動;新文學彗星徐志摩,就是他的得意弟子。梁啟超的學問博大精深,對哲學、史學、文學、佛學皆有深入研究。有一段時期,他看見歐美國家,因受基督教影響而昌盛繁榮,知道宗教力量不容忽視,因此提倡中國人尊崇佛教。

但在光緒三十年後,他卻絕口不再提「偽經」;1928年,當他的兒子梁思成,要與「中國第一才女」林徽音結婚時,他主張他們在溫哥華的教堂,舉行「世上最莊嚴的婚禮」;其時他的女兒梁思順,已經信了耶穌。梁啟超於1929年1月19日,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最早由宣教士創辦的基督教醫院之一),享年56歲,遺著有《飲冰室全集》。

梁啟超為學術、政治畢生努力奮鬥,是個推進文化歷史的關鍵人物,在此以短短的篇幅,實在難以概括他豐富的人生。但願我們都像他一樣,不斷擇善而從、勇於破舊立新,以新思維、新作風,迎接美好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