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遊蹤: Tank Stream── 「儲水池溪」

2013年4月 

文/鄺銘康

悉尼市中心,馬丁廣場(Martin Place)和佐治街(George Street)的交界,有一郵政總局。一看就知,這郵局是十九世紀的建築物,以砂岩建成。在郵局的旁邊,掛了一個幾乎無人留意的牌子,因為它實在太不顯眼了。牌子上寫了幾個字:Tank Stream──儲水池溪。

我們不可看輕這條小溪,因為第一批英國人最終選擇在悉尼定居,就與此溪有關。1788年,當英國將第一批囚犯運送到澳洲,原意是要在植物灣(Botany Bay)登陸的,那是基於庫克船長(Captain Cook)的考察。但當船隻抵達時,菲利浦總督(Arthur Phillip)發覺植物灣完全不適合發展;因為在那裡,既沒有合適的海灣躲避大風浪,也沒有合適的土壤作耕種。經過幾天的探索,總督認為傑克遜港(Port Jackson)更適合發展,於是在該處的眾海灣中,他選擇了在現今環形碼頭(Circular Quay)的地方登陸。這裡有充足的淡水供應,所以比其他海灣更優勝。

當時,有一條清溪流入悉尼海灣(Sydney Cove)。最早期,它簡單地被稱為溪流(The Stream)。這條溪足有1.6公里長,其源頭在現今海德公園(Hyde Park)西面,那時還是一塊大濕地。此溪既能提供淡水,又方便人洗衣服,早期的澳洲居民,實在需要它。

但在1788至1790年間,悉尼遭受嚴重的旱災。眼見溪裡的流水量越來越少,菲利浦總督於是下令施工,在溪的東西兩旁鑿石,建造了三個人工大儲水池。我們後來知道,單是東面的儲水池,已能儲存約八千加侖的水。亦因此,The Stream從此被改稱為The Tank Stream,在此被譯為「儲水池溪」。

儲水池溪的好處在於提供固定的水源,但它也帶來了交通上的不便,因為它將悉尼市鎮分為東西兩面。早於1788年,水兵已建了一條木橋,橫跨溪流,方便路人來往。到1803年,悉尼市民合力,將木橋改為石橋。橋的位置,正是今天悉尼市區的橋街(Bridge Street)。

之後,悉尼市的居民逐漸增多,儲水池溪很快被污染。雖然政府實施一些用水的措施,但仍不能阻止污染的惡化。到1860年代,悉尼市大興土木時,整條儲水池溪索性改為渠道,流於建築物之下。今天在悉尼銀行區上班一族,不知有多少人,會知道當年的Tank Stream,仍流於佐治街與畢特(Pitt Street)之間的石渠,直奔Circular Quay海灣。

《聖經》很喜歡以河溪來代表神所賜予的新生命。在《聖經》最後一卷書最後一章中,仍提到河溪,那裡有這樣的一句話:「……在城內街道當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從神和羔羊的寶座流出來」(《啟示錄》廿二章1節)。悉尼市的Tank Stream,今天早已被人遺忘了;從神和羔羊(指耶穌)的寶座所流出來的生命河,有多少人會想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