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山集: 饒恕與赦免

2013年4月 

文/蕙光

一則寓言故事說道,一頭大象,在森林裡漫步,無意中踏壞了老鼠的家。大象很愧疚地向老鼠道歉,老鼠卻對此耿耿於懷,不肯原諒大象。一天,老鼠看見大象躺在地上睡覺,心想:機會來了,我可以咬它一口,作為報復。但是,大象的皮特別厚,老鼠根本咬不動。這時,老鼠發現大象的鼻子是個進攻點,便鑽進大象的鼻子裡,狠狠地咬了一口大象的鼻腔粘膜。大象感覺鼻子裡一陣刺痛,便用力打噴嚏,將老鼠噴得好遠,將它摔個半死。老鼠忍著渾身的傷痛,對前來探望它的同類們說:要記住我的慘痛教訓,得饒人處且饒人!

饒恕或赦免的英文forgiveness,其中就包含了「give(給)」,(一如「pardon(赦免)」有「donum(禮物)」之意)。像恩典一樣,饒恕也有著不該、不配、不公平這些令人激動的素質。

何以我們要饒恕?因為神就是以愛而饒恕的神。耶穌發出「要愛仇敵」這道命令,也說出了如此行的理由:「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祂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馬太福音》五章45節)

饒恕對我們來說,是在愛中寬容,學習去愛。

從心裡饒恕

主耶穌說:「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馬太福音》十八章35節)彼得問主耶穌:「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到七次可以嗎?」在彼得看來,七次已經達到人的限度。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十八章22節)若僅從表面上饒恕,心裡仍有仇恨,就不算饒恕;若是從心裡饒恕,也就數不出次數了!「七」是聖經中慣用的完全數,七十個七次實際上是無限次、完全的饒恕。

約瑟的故事

雅各第11個兒子約瑟是個敬畏神、孝順父母的人,很受父母寵愛。他的哥哥們嫉妒他,把他賣了。約瑟在埃及作奴僕,受冤屈成為階下囚;後來因神給他恩賜,為埃及法老王解異夢,被立為埃及宰相。他預知埃及和迦南地有大饑荒,準備了充足糧食,以備荒年所需。大荒年果然發生了,約瑟的父親雅各一家在迦南地,也遭受大饑荒,不得不到埃及購糧食。這時約瑟本可以報復哥哥們,但他並沒有,反而饒恕了他們,且與哥哥們抱頭放聲大哭。約瑟生了兩個兒子,給長子起名叫瑪拿西,古代以色列人跟中國人起名字一樣,都是有意義的。瑪拿西意思就是:使之忘了。他說神使我忘了一切的困苦和我父的全家,他把過去哥哥們所做的惡事都忘掉了。他提到神使他忘記了,不再成為他的痛苦,心裡不再有苦毒了。在忘記之前有一個功課──饒恕。神使他饒恕了,只有饒恕、原諒他的兄弟,他才能真正忘記!

聖經教導說:「總要彼此包容」,意即不要因對方的過失而心裡過不去。「彼此饒恕」,指不讓嫌隙存留在心裡,要把它忘記。「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我們說饒恕人,往往不能忘記別人的虧欠,而主饒恕我們,卻是完全忘記,不留痕跡,不再追究,不翻舊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