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樂: 青少年期變化迅速 留心塑造以免出軌

2013年8月 

文/周簡艷珍

青少年是人生最尷尬的時期。從12歲至18歲,由於身體迅速地長高,生理不斷地變化,常使他們不知所措;因智力的發展追不上身體的成長,對自己內部的認識不一致,而令他們的情緒很不穩定。

性格反叛 容易衝動

常言道:「青少年性格反叛」,但這只是成人心目中的名詞。在青少年本身來說,他們只是覺得自己已經長大成人,不喜歡再受父母的管束,希望自由地做些自己喜歡做的事。因此,當他們不聽父母的話時,他們不是有心「悖逆」,只是想掙脫「綑綁」;不是有心抗衡,只是想據理力爭。

當然,他們的思想不成熟,不瞭解父母對他們的管束,原是一片苦心。特別是現代的青少年,他們凡事都要追根究底,問「為什麼?」而中國傳統式的父母,又習慣要孩子這樣做、那樣做,卻很少解釋理由。因此讓他們覺得父母沒有理由、嘮叨和專制。當他們與父母的關係不和諧時,便會向外尋求同情和愛,如交到損友,與父母的期望就更背道而馳,兩代間的衝突就會越來越大。在父母眼中「反叛」的情形,就更嚴重了。

至於「青少年容易衝動」,是因為他們的智力,雖然已到了有邏輯分析的程度,但缺乏人生經驗,不知世途險惡;做事通常都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想做就做,做完才算,沒有考慮到後果,這就是「衝動」的來源。因此,青少年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激動,也很容易受欺騙、被利用。

家長們瞭解了以上的情形,便需要自我醒覺,在思想上與孩子們一同成長,不要再把他們當做小孩子來管,而是像朋友一樣,把問題拿出來,與他們一起探討分析,這不但可以改善孩子的「反叛」情形,更可以平衡他們的「衝動」。

兩極果效 不可不知

青少年雖然有「反叛」、「衝動」的表現,但卻不一定有暴力傾向。好勇鬥狠的孩子,自有其背景因素。心理學家亞理遜(ERIKSON),把人生分為八個階段,而每個階段,各有任務;也從達成任務中,得到自我肯定和滿足。

孩子在小學六年級至初中階段,稱為前青春期,這時期的任務,是專注學習,吸取知識,為未來打好基礎。因此,便帶出了「勤奮」與「自卑」的兩極果效。對學業有興趣的孩子,多半成績優良,在學習上找到自我肯定和滿足,因而激發出勤奮向上的心。但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孩子,卻會因為成績不如人,而產生挫折和自卑感;很想在其他方面有所表現,找尋自我滿足。暴力的征服性,最容易令人「甘拜下風」,因此在學業上有問題的孩子,也比較容易在行為上出現問題。

到了高中之後,是青春期的開始,這時期的任務,是從瞭解「我是誰?」中,找出自己的角色,從而制定未來的專業前途和人生方向。這時期的青少年人,會產生「自我認同」和「角色混淆」兩種不同的情形。認識自己的興趣,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的青少年,會在自我認同上,專心致志,向著既定的目標努力。

但在前青春期沒有達成任務,打好學業基礎的青少年,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對自己將來要做什麼,也沒有一定的把握,因而產生了角色混淆的情形。他們的人生既了無方向,學習也就提不起勁來,很多青少年就是因為常常曠課、遊蕩街頭,而被幫派獵獲,成為他們的幫兇和打手。

青少年是人生的塑造期,無論在學業、心理、行為上,都需要有人悉心輔導,更需要家長特別體諒和留意,在他們學習出現困難、找尋人生方向等緊要關鍵上,給他們實質的幫助,把他們納入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