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社論) 愛家最幸福

2013年9月 

文/謝友德牧師

這個年代作為父母,真的殊不簡單。澳洲政府公佈,供養一名子女至18歲,約需澳幣三十四萬。亦有學者認為,這數字只足夠基本開支,在現今的資訊時代,各樣電子產品、運動及補習等等支出加起來,總開銷可能接近一百萬。筆者成長的年代,沒有手提電話、電子遊戲機,更沒有互聯網甚至電腦。說到這裡,可能你已猜到我成長於什麼年代。

其實,不但是科技的差異,我們生活在澳洲,更有文化和語言的分別。約10年前,大家只明白「上網」是網球的術語;但現在卻同時成了互聯網的術語。對於在澳洲成長的下一代,這些差異更為明顯。故此,這個年代的父母,要花更多時間和心思,才能了解兒女們的心事。作為父母,與兒女間的溝通是絕對重要的,亦絕對值得我們花更多時間和心思。

有些人生兒育女,是因為他們喜歡和小朋友玩耍,或只是相信自己有養大兒女的經濟能力,以致傳宗接代;完全沒有想到教養兒女成材,是需要了解他們,與他們並肩同行。「亦師亦友」套用於父母和子女的關係上,這個時代尤為恰當。

「溝通、溝通、再溝通」,對一個家庭十分重要。一家人住在同一個屋簷下,若溝通和互相了解都被忽略,彼此關係冷漠,已經算是「家不成家」了。我們都知道溝通的重要,只是我們不貫徹地行動。原來社會學對「破碎家庭」的定義,並非單指因父母離異或分居,而引致某些兒女和父或母不能同住的情況。即使一家人住在一起,若缺乏建設性的溝通,卻只有誤解,甚至吵鬧和互相攻擊,都被列為「破碎家庭」。這一切都和溝通有關。父母的責任,就是為兒女提供一個家,一個感到安全、被了解和接納的家。

孝順父母,是基督教重要的教導,而華人文化亦同樣著重此美德。人到中年,往往要照顧上下兩代,加上現代社會事業上的要求,亦殊不簡單。我們身在澳洲,父母若住在同一個城市,雖然肩負照顧父母的重任,其實也是一種幸褔;能夠共敍天倫,是人生一大快事!

我們為人子女,也作人父母,可能有三、四代的家人。「家是愛之窩」,是上帝賜予人類最寶貴的恩物,是讓我們學習愛和被愛的溫床。讓我們與摯愛的家人,和諧共處、相親相愛,天天過著樂也融融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