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
文/石溪
被譽為「教會博士」的奧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 A.D.),是羅馬帝國末年的神學家、辯論家和文學家。他著述甚豐,至今流傳下來的,仍有200多封書函,300多篇講道……最著名的有《懺悔錄》、《論上帝之城》等。他對基督教義的精確詮釋,影響了教會近一千七百年。
奧古斯丁於主後354年,出生於北非之塔迦斯特。父親是位小職員,家境並不豐裕;母親莫妮嘉,是位敬虔的基督徒,因她「以貞忠事夫,以孝順事親,以誠篤治家」,被稱為基督徒婦女典範。奧古斯丁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按當時羅馬的三級制,7至12歲學習數學和語文;12至16歲學習文法、詩歌和歷史;16至20歲學習雄辯術、修辭學和哲學等。
他自入學開始,便顯出過人的聰明智慧,學業成績十分優異,但生活卻荒唐放蕩,16歲即與一非裔女子同居,並生下兩名私生子。此外還「受情慾的驅使」,與其他婦女發生曖昧關係。他的反叛行為,令母親十分憂傷,她每天流淚禱告,盼望兒子悔改成為基督徒。
奧古斯丁在19歲時,似乎有些轉變。他因受哲學思想的啟迪,「決心追求真理」,並開始研讀《聖經》,但淺讀之下,卻認為《聖經》「單調而缺乏哲學思維」,從此踏上迂迴曲折的信仰之路。他曾信奉摩尼教,也曾沉迷星相術,對世上的虛榮成就,更刻意追求。
他於22歲時,在迦太基成為修辭學教授,被學術界公認為後起之秀。29歲時更上一層樓,到羅馬去擔任教職,但一到羅馬即染上重病,他在與死神搏鬥時,隱約記起童年生病,母親跪在床前禱告的情形。他想此時此刻,母親雖不知道他生病,卻必會像過去一樣,天天懇切為他禱告。因此他心被恩感,生出悔過之意,並默默為自己的病祈禱,幾天之後即痊癒。
主後384年的秋天,奧古斯丁被羅馬市長委派,到米蘭去擔任雄辯術教授。他因禮節所需,拜訪了米蘭主教安布羅斯,傾談之間,發現主教談吐優雅、學識淵博,頓時產生敬佩之心。從此常去教會聽道,發現基督的真理,原來如此博大精深,對《聖經》的疑問和難題,也迎刃而解。33歲那年的復活節,他決定告別以往的荒唐生活,受洗加入教會,他母親多年的信心禱告,終於得著美好的回報。
後來奧古斯丁獻身事主,擔任希坡城主教達35年之久,他在繁忙的教區工作之餘,還為捍衛正統的基督教義,斥責異端邪教而努力筆耕,他很多著作如《論自由意志》、《論基督的恩典與原罪》等,都是鏗鏘有力的衛道文章,至今仍是教會的珍寶。他對主耶穌的虔誠忠信,使他成為留芳百世的古聖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