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山集: 從謝飯說起

2013年5月 

文/燕屏

小孫女在我家吃飯前,都會歡欣地作以下的謝飯祈禱:

Thank you for the food we eat, yum yum!
Thank you for the friends we play, such fun!
Thank you for the birds that sing, lingalingaling!
Thank you God for everything, Amen.

還有加上:「多謝嫲嫲(祖母)準備美味的晚餐。」話語出自一個四歲的小孩口中,我怎能不甜在心頭?多謝大媳婦的悉心教導。雖是家常便飯,我們都會珍惜每次聚餐的時刻。

從小,兩兒子都被父親要求,會在動筷前多謝媽媽的靚(好)飯、靚(好)湯。長大後,帶女朋友回家吃飯也一樣做。我聽後有點兒飄飄然,很開心有人欣賞我煮的食物,更開心的是,孩子們感受到媽媽的愛心。每次在廚房忙乎一、兩小時都是值得的。

教孩子尊重食物

有時孩子們會對不愛吃的餸菜不動筷,我會細心向他們解釋檯上的食物從何而來:不少是農夫日曬雨淋,辛苦耕種多月,收成後轉運至街市或超市的;媽媽工餘駕車去購買,然後搬抬回家;跟著洗、切、煮,現在擺在檯上,你們可否細心嘗試少許?慢慢的,他們都會接受這些食物;就算不多吃,也會品嘗一下,對食物表示尊重和對煮食的人表示讚賞,這是所有廚師最喜悅的回報!母親們,你是否認同?

用飯後各人都先後離檯。主婦勞碌一頓後,坐下吃飯時,節拍自然會慢些,但有哪個人會帶著疲勞,看著「風捲殘雲」後的剩菜,喜歡獨自吃下去?見此情景,我的丈夫阿平(即本報特邀作者鍾平)會一直坐在旁邊,陪伴我到吃飯完畢。這時,孩子們會調冲愛心奶茶兩杯,讓我倆閱讀當天報紙時,輕輕鬆鬆地享用。

九歲起輪流洗碗

從孩子們九歲開始,阿平便分配他們飯後洗碗。大兒子是星期一、三、五;小兒子二、四、六;星期日是長短週;在考試期間兩人便互相調動,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他們二十幾歲後離家自立為止。

婚後,他們回來吃飯,時常都會 bring a dish 來加餸,免得媽媽煮大鍋飯太辛苦,這也令我喜悅。

我愛好廚藝,而大兒子達仔有些這方面的遺傳。他九歲讀小學四年級時,已開始為自己、媽媽和弟弟準備早、午餐。小小年紀已「入得廚房、出得廳堂」。他愛混合中西食物,是我家的大廚。他的小女兒三歲時,已開始幫我做麵包。小孫女會搓麵粉,手捲麵團做腸仔包和椰絲包等。做迷你芝士包時,她會小心翼翼將不同的小星、花朵或生果等模型,放在已壓成平薄的麵團上,然後慢慢地把它們拓出來,真不可輕視這小小「麵包師傅」。

復活節大餐

今年復活節,我們被邀請到大兒子家聚餐,大媳婦忙了整個上午,為我們準備了「阿一」排骨靚湯和鷄球冬菇雜菜炒麵;小媳婦帶來兩個小菜,加上我的肉片粟米粥,便成「鍾家」復活節大餐。

小兒子明仔和小媳婦新婚數月,每晚都共同煮飯。小媳婦的廚藝一日千里,她愛參考 Cook Books,又常向她母親請教。她的豬骨湯、香煎豆腐和意大利麵,相當美味。

我要向我兩媳婦的母親致敬!多謝她們將賢惠的美德傳給她們的女兒。感謝神!賜給我和阿平兩個這麽好的媳婦,我們實實在在蒙福!

病人的餐食

「民以食為天」,尤其對重病人來說(見後註)。很多病人沒有胃口,心情低落,嚴重便秘(吃大量止痛葯之故),什麽都吃不下,哪有足夠營養和體能來對抗癌癥呢?我們不是營養學人士, 療養之道都是靠直覺。阿平出院後,我們每天幾餐都是多纖維、少肥膩,多種不同顏色的新鮮蔬菜、水果和其他有營養的食物。  

我們相信陽光、空氣和水,都是生命之源。每天早上步行一小時,從家居至附近一公園內的綠草大球場,然後繞著行走十多圈。在和暖的陽光、綠化的公園、清新的空氣下,如此優美的環境中運動,確令人身心舒暢!看到阿平很開心,感謝上帝的恩賜!求神繼續讓他享受這樣的生活;讓生命影響生命,讓他可以用文字為神作工,傳福音,榮耀神!阿們!

(後註:作者丈夫身受末期癌症之苦,正接受治療中。參見「患癌之後」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