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世界: 孔子從政失敗 教學成功

2013年10月 

文/畢珠

主前六世紀中業,是古代文化的燦爛時期,世界各地的文明古國,同時出現了多位影響後世的哲學家。希臘有泰勒斯和赫拉克利特;印度有釋迦牟尼;以色列有先知但以理。這時候的中國,正是歷史上百家爭鳴的春秋時代,被國人尊為萬世師表的偉大哲學家─—孔仲尼(世稱孔子),也出生於這個時期。

童年孤苦 努力向上

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於主前551年,誕生在魯國殷代的末落貴族之家,父親孔紇,是個孔武有力的戰士。他晚年時和少女顏徵,締合了老夫少妻的姻緣;這段沒有經過當時禮制手續的婚姻,曾遭社會人士的鄙視和奚落。據說他們曾在山東曲阜的尼丘山上禱告,然後生下孔子,所以他們給孔子取名丘,別字仲尼。

孔子3歲喪父,由母親獨力撫養成人,炎涼的世態和貧寒孤苦的童年,塑造了他喜愛沉思和早熟的性格。他15歲那年開始發奮求學、專心致志,由於天資聰穎、刻苦用功,不久便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他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俱全,被認為是個全才的人;但他卻沒有因此而驕傲,他溫良恭儉、好學不倦,30歲左右,便因道德修養和精湛的禮學而名動公卿。

有教無類 著及教育

與此同時,他開始了自己的教育事業,他主張「有教無類」,把當時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普及地教育平民。他一生所教弟子三千,在學生們的眼中,他是個精勤博雅、誨人不倦、虛心踏實、以身作則的好老師。他的教育方法,著重啟發和因材施教;由於他諄諄善導,他的門下人才輩出,對當代的社會,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雖然孔子從事教育事業成功,但他最大的抱負卻在政治。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亂不息,孔子一向抱效法古代的周公,以禮義統一「天下」的宏願。他有一套雖然不很周密,但卻相當完整的思想體系和政治見解,他希望列國都能推行「仁政」,把歷史推回西周初年的「成康」盛世。為此他奔走於列國之間,尋找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但他的政治生涯卻相當失敗。

過人才智 難敵酒色

根據歷史的記載,孔子到了51歲,才真正有從政的機會,他在魯國擔任中都宰之職(即首都市長),做了一年,成績斐然,使當時的魯國首都,道不拾遺、夜不閉戶。於是很快地,他便晉升為司寇(即司法首長)。當時的司寇兼任外交工作,孔子在齊魯「夾谷之會」中,有策略地使齊國自動歸還三座城池,讓魯國在外交上取得重大的勝利。

孔子過人的才智,使齊國震驚,他們恐怕孔子繼續在魯國做官,魯國便會日漸強盛,威脅到齊國的安全利益。於是齊侯送給魯君80名美女;魯君從此沉迷酒色,對孔子的改革不再感興趣了。孔子在無可奈何之中,唯有帶著自己的弟子離開魯國;那年孔子55歲。

周遊列國 失望而回

離開魯國後的14年,孔子奔波流徙於列國之間,卻一無所成;最後他終於明白,能讓他實現政治理想,能正心、修身、齊家、治國,使天下太平的君主,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人性中有太多的自私和利慾,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根本不可能在人間實現。

一向「敬鬼神而遠之」的孔子,這時也唯有把他的失敗委諸「命」、訴諸「天」了。(孔子認為一切鬼神之說皆屬無稽,但卻始終相信宇宙間有一個主持公道、大而可畏的「天」。)

著書立說 影響後世

經過了14年的飄泊生活,孔子又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魯國。對政治再也沒有野心的他,用晚年的時間,專心編撰「春秋」(歷史著作)和整理《詩經》,把中國人最古老的歷史、文學存留下來。

主前479年的春天,孔子病了,有一天清晨,他起來站在門前,唱出了最後的歌聲:

「泰山要倒了,樑柱要斷了;哲人要像草木那樣,枯了爛了!」

數天之後,孔子在弟子們的悲傷中逝世;一代哲人,終於一去不返了。孔子享壽72歲,他的弟子們把他一生的言行,記錄在《四書》上,他那高潔的倫理道德思想,2,500年來,影響中國至大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