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世界: 愛與饒恕的心靈史詩《馬太受難曲》

2013年10月 

文/鄒立基

他一生奉獻給音樂創作,原來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榮耀上帝。聆聽巴哈的音樂,像攀上天國的階梯,經歷上帝的同在,看見上帝的真實……

誠如貝多芬所言,「巴哈(德語是小河的意思)比海更大。」他的音樂雄偉華麗、複雜宏奇;其精湛的對位技巧令人嘆為觀止,拍案叫絕!雖然沒有為當時的音樂風格開創新路,巴哈卻擷取了巴洛克對位音樂的精華,將之發揮並推到高峰,成為個人的獨特音樂風格,只要提起對位音樂,便令人聯想到巴哈。

然而,誰會料到這位天才橫溢的作曲家,到逝世的時候,仍然是個寂寂無名的人。他的作品被視為陳舊之物,若不是妻子耐心地為他重新抄寫和保存,若不是有些喜愛收藏樂譜的人,把他部分的樂譜買下來,這些傑作恐怕已失落人間了。

巴哈在復調音樂對位音樂的成就,一直未得到應有的評價,直等到100年後,一位年輕虔誠的基督徒音樂家孟德爾頌 ( Felix Mendelssohn ) ,無意間在萊比錫的圖書館中發現《馬太受難曲》的樂譜,鑽研之下,驚為曠世傑作,更極力推廣演出,沉寂了一個世紀的巴哈音樂,竟重見天日;巴哈的才華震驚了整個樂壇,亦因而獲得了「音樂之父」的崇高地位。

受難曲之奇妙救贖

《馬太受難曲》,根據《聖經‧馬太福音》敘述耶穌受難的整個過程,用豐富的樂思創作而成。全曲共有68首曲目,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描寫耶穌被捕;第二部分繪出耶穌受審至被釘十字架的情形,實在是一首充滿愛與饒恕的心靈史詩!聆聽這闋作品,讓人追思耶穌基督蒙難的十架苦路,他既是人、又是神,明知上十字架是極其痛苦的使命,卻為拯救失喪的靈魂而甘心赴湯蹈火。

《馬太受難曲》是巴哈於萊比錫擔任聖湯瑪斯教堂詩班指揮時期的作品。那些年,他創作了很多宗教合唱曲,而《B小調彌撒曲》更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聲樂鉅著之一,通過巧妙的音樂組合,闡述上帝無條件的愛。

 歌曲以大合唱開始,其中慈悲的小調旋律,哀求般的和聲,只是幾個小節,便將人帶入深深的祈禱中。往後,是一連串用對位手法寫成的頌唱,此起彼落,互相應對,為人們懇求天父的憐憫。我們或許曾經犯罪,得罪人、得罪神;然而,神卻願意寬恕,讓在罪中掙扎,受盡苦楚的人,在神的救贖裡得到釋放、得到自由。為仁人死,是有的,但為罪人死,就只有耶穌基督。

巴哈的偉大,不單在於創作的精湛技巧;而是他的音樂,能表現出對上帝至高的讚美和至深的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