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
文/李重光
人的一生坎坎坷坷、起起伏伏,但無論曾經滄海,還是平庸百姓,人生的歷程終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可是那個方向究竟是生命之河的終點還是起點呢?不同的人,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時代,人們的答案大相逕庭,內心感受更是千差萬別。然而目睹這一幕幕人間百態,最多莫過於教會的牧者了。他們所做的關懷工作,使他們常有機會看到和聽到人們在那一刻最真實的心聲。那麽社會應該如何幫助長者們坦然面對人生的最後階段呢?本報日前採訪了悉尼好士圍聖公會黎雪屏牧師,請她就她的所見,談談老年人的臨終關懷問題。
生命最後歷程的表現
問:黎牧師您好!我們知道作為牧師,您常常會看到一些長者面臨生命最後一段歷程時的不同反應,這主要表現在哪幾方面呢?
答:我們常見長者們離世前,主要有這幾方面的表現:怨天尤人、不甘心;否認醫生判斷,希望奇蹟出現;心情矛盾,痛苦時想快點去,稍好時很想留;放不下身邊的人和事等等。
問:面對死亡,人的本性一定是恐懼的。但有許多人是很坦然的,您覺得這是什麽原因?
答:是的,多數人對死亡是恐懼的,因為他們覺得很無助,沒希望,對身後將會如何沒有把握;怕下地獄,放不下擁有的一切等等。但也有一些人很坦然,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一生無憾,盡了本分,生老病死是人生規律,正常的。而有信仰的更是如此。
以基督信仰輔導臨終人士
問:您覺得基督教關於臨終方面的理念,與其他宗教信仰最大的不同是什麽?
答:我不便對其他的信仰加以評論,但我們基督教認為,生命是神掌管的,如同《聖經》的《傳道書》所言:「生有時,死有死。」(三章2節)我們在世只是暫時的客旅,《希伯來書》說:「我們在這裡本沒有常存的城,乃是尋求那將來的城。」 (十三章14節)而且我們認為在主裡死去的人是有福的,因為我們有永生的盼望。《約翰福音》裡耶穌親自說過:「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十一章25節)甚至我們的主耶穌,還會親自迎接我們到祂那裡去。耶穌說過:「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那裡,叫你們也在那裡。」(《約翰福音》十四章3節)這是何等的盼望啊!所以我通常是按照這樣的理念,去輔導臨終人士的。
生命形式的轉換
問:有人說,死亡是生命形式的一種轉換,不是生命的終點,乃是另一個起點, 您同意這樣的說法嗎?
答:是的,對於基督信仰來說,死亡當然不是終極。你看,你撒下的種子被埋在土裡,卻生出果子。所以保羅說:「你所種的,若不死就不能生。」(《哥林多前書》十五章36節)我們看蝴蝶從蛹變成展翅飛翔的蝶,從屬地到屬天的變化。如果人死了,肉體雖然不在了,但精神還在,所做的工還在,因為上帝要堅立我們手所作的工(參《詩篇》九十篇17節)。這個影響力和果效是不會褪去的,反而會更新造就更多的生命。
臨終關懷的重要性
問:您認為臨終關懷對於長者有什麽重要性?哪些方面需要不斷改善?
答:我覺得許多人對死亡的認識是模糊的,因此會不安和恐懼。所以幫助他們正確認識死亡,使他們知道自己有得救的確據,是非常重要的臨終關懷內容。另外,幫助長者在離世前,放下心裡的壓力和負擔也很重要,比如幫助他們知道自己會去哪裡,使他們認罪,放下對親朋的負疚感或怨恨,給他們有足夠的機會交代後事,心裡有踏實和安慰等等。(黎牧師舉了一些事例,說明這方面的重要性,由於篇幅所限,無法一一列出)。
如果說在關懷方面有何改善的話,我覺得與長者的家人溝通很關鍵。有些家人不願面對親人將離世的事實,採取迴避的態度,怕提起死亡刺激到病人,於是只說一些諸如「沒事的,會好的。不要這樣說」等類的話,不給長者有機會了卻自己的心願,這是不對的。作為關懷者,應該讓家屬明白關懷臨終病人的重要性,使他們走得有安慰、有尊嚴、有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