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世界: 戰地歌聲

2013年12月  

文/鄺銘康

澳洲曾出現過不少偉人,他們的故事流傳千古。起初,他們並不都是什麼英雄人物,但卻在其人生際遇中,顯出不平凡的一面,就是這種不平凡,使他們成為後人的典範。弗洛倫斯‧特羅特(Florence Trotter)就是其中的—個。

弗洛倫斯‧特羅特生於1915年,在紐省的伊士活(Eastwood)度過她的童年。她的志願是要當護士,於是前往布里斯班總醫院(Brisbane General Hospital)受訓。受訓後,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她自願走上前線。1941年的1月,她成為澳洲軍隊護理服務(AANS)的一員,並被編往剛組成的第八軍團,前往新加坡服役。1942年初,在日本軍隊強攻之下,新加坡自身難保,她和其他護士惟有乘船撤退。她乘的船維納‧布魯克(Vyner Brooke)號,在日本戰機的轟炸下沉沒,12人當場死亡。

戰俘生涯 苦不堪言

餘下的53人游到附近一個小島,名為邦加島(Bangka Island)。她們被島民接待,滿以為能夠逃出生天,誰知日本軍隊出現,在沙灘上竟然將21名身穿制服的護士殺害,其餘的則成為戰俘。就這樣,弗洛倫斯開始其3年多的戰俘生涯。

在日本戰俘營中度日,是一種非人的生活:她們每天所得到的糧食,僅是一小碗飯、腐爛的蔬菜和胡蘿蔔,根本不夠營養;她們所住的營沒有傢具,各人都要睡在木板上,日夜還有蚊蟲陪伴;這還不止,日本士兵要她們選出四人作慰安婦。在反對無效下,四位年輕的護士被選中,但立時,便有四位年長的護士自願充當此職,她們的條件是不要揭露她們的身分,以免家人心傷。她們各人皆承諾所立下的誓願,到今天還沒有人知道,該四位自願犧牲的婦女是誰。

難忘聖誕 保持微笑

因環境惡劣,加上營養不良,缺少維他命C,營中的戰俘紛紛病倒。弗洛倫斯等人不忘她們護士的身分,照顧病者。住宿期間,她們發現營房末尾的那間屋,可望到正工作的男戰友。於是她們齊集各人,在第一次於營中過聖誕節時,向男士們高唱「齊來忠信聖徒」。唱完後,聽到對方大聲說「多謝」。兩日後,男營友聚集同一地方,以同一首聖誕詩回應她們。各人都哭了。

每一個激勵都是有效的!在1942年聖誕節的早晨,她們全體人聚集敬拜。在會中,她們宣讀當時澳洲總理科廷(Curtin)的電報,內容只有兩句:澳大利亞向你們問安。保持微笑!
(Australia sends greetings.Keep smiling!)那一天聚會後設有特別的茶點,對她們每個人而言,那是一個難忘的聖誕!

太平洋戰事終於在1945年8月結束,她們以不能被辨認的身分,被送往新加坡的醫院裡休養。康復後,弗洛倫斯與其他護士於同年的10月24日,安抵澳洲。戰後弗洛倫斯嫁給一個姓賽爾(Syer)的男士,過回正常的生活,於2002年安息主懷。

謙卑信靠 長存忍耐

在逆境中保持開暢心懷,常存忍耐和盼望並不容易。弗洛倫斯敘述她之所以能夠度過該段困難日子,全憑對主耶穌基督的信靠,並實踐自我犧牲和彼此相助的精神。此外,聖詩和音樂也是不可缺的。在營中,她們曾組織一個詩班,並於1943年12月27日首次演出。她們當日穿上她們認為最好的衣服,獻唱貝多芬和曼德爾頌等作曲家的名曲,為眾營友帶來莫大的激勵。

弗洛倫斯特別提及一位戰俘,名叫瑪格麗特‧柴伯爾(Margaret Dryburgh),來自荷蘭,她既是宣教士,又是教師和鋼琴家。在營中,改編不少音樂作品讓詩班唱頌。她又創作了一首名為「被俘擄者的聖詩(The captive’s hymn)」,到今天仍有教會在主日頌唱。詩歌的第二節如下:

求主賜我們堅忍的心(Give us patience to endure),
讓我們能保持平靜和純潔(Keep our hearts serene and pure),
賜我們膽量和仁愛(Grant us courage,charity),
更大的信心和謙卑(Greater faith,humility),
預備行你的旨意(Readiness to own Thy will),
無論在自由或被俘中(Be we free or captives still)。

1997年,弗洛倫斯‧特羅特的故事被搬上銀幕,片名為《天堂路(Paradise Road)》。讀者不妨在這聖誕期間,找尋這影碟觀看,或會為你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聖誕經歷。